上半年中日韩汽车出口量:日本204万辆,韩国148万辆,中国多少?
308万辆。
中国不仅稳坐东亚汽车出口第一,还直接把日本甩开104万辆,把韩国甩开160万辆。这个差距,足以重写东亚汽车出口的座次表。
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三组数字背后,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
日本的204万辆,看着体面,其实外强中干。
美国关税从2.5%暴涨到27.5%,对日本车企来说就像一刀砍在膝盖上。九州地区的出口量直接暴跌七成,丰田利润缩水40%,马自达甚至从赚钱变成了亏钱。
为了保住北美市场,日本车企只能硬扛。关税涨上去,他们就降价补差价,自己吃下成本。结果呢?市场是保住了,但企业利润被削得只剩骨头。
更糟糕的是,工厂搬迁潮正在吞噬日本制造的根基。九州的车企纷纷把生产线移到东南亚,虽然能节省成本,但直接导致日本本土工人工资无着落。“成本从哪来?”的答案,最终砸在了员工身上。
日本车企的处境,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鸡蛋全放在北美这个篮子里,结果篮子被关税踢翻了。
相比之下,韩国的148万辆,显然更懂得分散风险。
美国关税对韩国车企的打击没有日本那么狠,但也够呛。不过韩国人早有准备。他们早在五年前就开始把新能源车卖到欧洲和中东。这一次,美国市场一堵,欧洲和中东立刻补位,韩国新能源车出口暴涨七成,中东销量更是涨了八成。
更重要的是,韩国车企在市场开拓上舍得花钱。比如现代,把广告投放预算翻了一倍,硬是砸出一条活路。多条腿走路的策略,让韩国在动荡中依然站得住。
当然,韩国的挑战也不小。虽然新能源车在海外卖得好,但国内市场竞争太内卷,连合资品牌都快活不下去了。如果电池技术被中国甩开,韩国的新能源优势只会越来越薄。
至于中国,308万辆的出口量,是彻底打破规则的数字。
这其中,新能源车贡献了106万辆,比亚迪和奇瑞冲得最猛。比亚迪的出口量直接翻倍,奇瑞稳居榜首。这样的成绩,背后有一个关键原因: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
中国不仅车价低,电池也便宜。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中国车企跑到南美买锂矿,去东南亚建电池厂,甚至在匈牙利铺设生产线。原料、制造、销售,整条链子全都攥在自己手里。别人还在为关税发愁,中国车已经悄悄绕开障碍,继续出海。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欧洲开始收“碳边境税”,东南亚有人指责中国车“低价倾销”,甚至中东国家都抬高了电动车进口税。中国车的低价模式还能打多久?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308万辆对204万辆对148万辆,不只是销量的差距,更是路线之争。
日本还在研究如何把燃油车的成本再降1%;韩国已经让电动车跑满欧洲街头;而中国,直接把电池和整车一起打包出海。
美国想用关税锁死燃油车市场,结果发现新能源车根本不进他的港口。日本车企被按在地上,韩国车企顶住了压力,中国车企则跑得更快。同一张关税牌,打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接下来,比的就是谁能先把电池成本降下来,谁能在氢能车上跑出量。日本还在押宝固态电池,韩国忙着铺充电站,中国已经在第三世界市场全面开花。谁能抢先一步,谁就能站稳下一轮的出口高地。
中国车企已经坐上了出口头把交椅,但未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欧洲的“碳关税”已经磨刀霍霍,东南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低价策略还能撑多久?这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已经被中国重新画了一遍。
日本车企会继续失血,还是学韩国多找几个买家?韩国车企能否趁美国松口,再把电动车塞进北美?中国车企又会在哪个新市场把数字刷新到400万辆?
你觉得呢?中国车企的下一个目标市场,会在哪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