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绊倒一人,是偶然;绊倒一群人,那路肯定有问题。
咱们寻常百姓过日子,求的是个稳当。可眼下这些光怪陆离的事儿,真让人心里膈应。就说绍兴徐先生那档子事儿吧,欢欢喜喜提了辆保时捷,一百来万,又加了三万多置办延保,寻思着往后用车能踏实点。结果呢?店面人去楼空,保养泡汤,砸进去的银子也成了悬而未决的“账”。这听着就让人胸闷,明明是真金白银掏出去,怎地到头来却落了个一场空?
故事的始末是这样的。绍兴越城区有家捷顺保时捷4S店,往日瞧着挺气派的,据说还新斥资两千万做了装潢。可就在前不久,风向陡转。徐先生购车后,延保套餐里明明白白写着18次基础保养,听起来着实划算。岂料周末他再去探访,店里头黑咕隆咚,展厅里灯火全无,展车也不见踪影,唯有两辆半拉子保时捷孤零零地杵着,工作人员更是连个鬼影都没见着。这算什么?演“空城计”么!不只徐先生一人,现场还有好几位车主也都是来讨说法的,遇到的都是类似棘手的问题。记者联系了售后经理,人家直接甩出一句“不便置评”,然后推了个售后人员出来登记信息,便没了下文。后来4S店的陈经理倒是现了身,说辞轻描淡写,缘由是保时捷厂家取消了授权。至于车主们的保养套餐、代金券如何兑付?一句“等门店回款”,敷衍得仿佛什么都没说。徐先生也拨通了保时捷中国的客服热线,询问取消授权的来龙去脉,客服对陈经理口中的“返利”也是一头雾水。这桩公案,最终竟成了“先等等门店处理方案”,这“等”字,要等到猴年马月?谁能给出个准信儿?
这事儿,咱们不妨剥茧抽丝,细细琢磨。一家新近装潢的豪车4S店,说塌就塌,说没授权就没授权,这背后究竟藏匿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玄机?首当其冲的,便是这“取消授权”本身,它就充满着蹊跷。是4S店经营不善所致,抑或是厂家另有他图?无论何种缘由,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永远是普罗大众的消费者。他们基于对品牌的信任,对4S店的认可,将血汗钱倾囊而出,换来的却是一纸随时可能作废的承诺。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些年共享单车押金退还无门,以及健身房骤然闭店卷款跑路,预付卡瞬间作废的种种乱象。其套路如出一辙:商家大肆敛财后,便能抽身而退,独留消费者在风中凌乱,求告无门。
你问,这能全怪消费者自己疏忽大意吗?购入豪车之人,大多也非囊中羞涩之辈,可谁家的钱又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谁不想买个称心如意?咱们老百姓置办物件,总觉得大品牌、大门店更有保障,毕竟它们瞧着富丽堂皇,名声响亮。谁能料到,这些表面光鲜的背后,竟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商家一旦出了岔子,一句轻描淡写的“等回款”,便将所有责任撇得一干二净。那么,消费者的权益又由谁来捍卫?那些已支付款项,翘首期盼保养,等待代金券兑现的人们,他们的损失又该由谁来承担?难道就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不成?
我们时常耳闻目睹这类新闻:某某品牌门店一夜之间人去楼空,某某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遁逃。这些事件的病灶,往往直指监管的缺位以及企业诚信的沦丧。一家企业,倘若唯利是图,对消费者权益缺乏敬畏之心,迟早要出大问题。而当问题真正爆发时,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往往又崎岖异常。一个普通消费者,面对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公司,力量对比是何等悬殊?他们或许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倾尽钱财去诉讼,去申诉,可结果呢?往往是漫长的等待和渺茫的希望。这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将普通人的信任与钱财一点点吞噬殆尽。
---
如何填补信任的沟壑?
所以,咱们不能只顾着怨天尤人,还得寻思着如何破局。对消费者而言,提高警惕固然重要,但仅凭个人防范,犹如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相关部门的监管必须得跟上。不能等到出了事才去亡羊补牢,而应未雨绸缪,事前筑牢防火墙。比如,对于这种预付式消费,是不是可以考虑设立第三方监管账户?资金流入商家之手,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挥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再比如,对于品牌授权,厂家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连带责任?你将授权赋予了某个商家,便意味着你对该商家的服务水准和信誉资质给予了认可。如果商家出了问题,厂家不能一推了之,一句“不清楚返利”便能撇清干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基石,也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无度透支。
咱们渴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生态。每个人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都应该花得明明白白,买得踏实安心。当一个消费者遭遇不公,我们不能作壁上观,因为这不单单是他们个人的遭遇,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唯有我们每个人都关注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真正推动积极的改变。希望那位徐先生和那些与他境遇相似的车主们,能够早日追回自己的损失,讨回一个公道。毕竟,社会的温度,往往体现在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对公平正义矢志不渝的追求上。这不只是一笔钱的事儿,更是关乎信任,关乎人心安稳的头等大事。
---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成为下一个“徐先生”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