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车行里静悄悄的,销售员看着手机发呆,展厅里的日产车就像博物馆里的展品。十几年前,开日产车还是身份象征,现在连买车的人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汽车巨头,如今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大戏。

血崩式亏损震撼车界

日产汽车2月13日公布2024财年第三季度业绩,并宣布下调2024财年全年展望,预计将录得800亿日元净亏损。这个数字就像一记重拳,直接打在了汽车圈的心脏上。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更要命的是,日产预期将迎来史上最高亏损。从财报数据看,2025财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约6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3%,但营业利润仅约330亿日元,同比下滑了90.2%。

这种跌法简直就是坐过山车,而且还是那种断了轨道的过山车。每卖出一辆车,日产就要往里面倒贴钱,这样的生意谁顶得住?

有车企内部人士苦笑着说:"以前是赚钱卖车,现在是花钱送车。"

裁员风暴席卷全球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危机,日产开始了断臂求生的自救行动。日产汽车正计划裁减1.1万人,加上之前的9000人,日产将在这一轮裁员风波里裁掉2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5%。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每100个日产员工里,有15个人要被迫离开工作岗位。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孩子,突然失业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塌了。

日产宣布还将关闭三家工厂,最关键的是,其重金砸入、追赶比亚迪等车企的最大希望——九州电池工厂,现在也被迫叫停。

连未来的希望都要砍掉,这就像是把种子都吃了过冬,明年还怎么播种?

销量暴跌无法挽回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2024年,日产全球销量335万辆,同比下降3%。看起来跌幅不大,但细看各个市场的表现,情况更加糟糕。

中国这一主力市场下滑最明显,全年在华销量为69.6万辆,相比2021年呈"腰斩",3年销量跌去一半。想想看,三年前还能卖130多万辆,现在只能卖不到70万辆,这种下滑速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2025年第一季度,日产中国销售12.1万辆,相较于上一年同期又跌了29.5%。这种跌法根本停不下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在中国街头,以前满大街跑的轩逸、奇骏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消费者宁愿选择比亚迪、小鹏这些新能源车,也不愿意再看日产一眼。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转型迟缓错失良机

日产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根本原因是在电动化转型上的迟缓。日产在21年的年底才公布"日产汽车2030愿景",明确电动化转型战略,比丰田和本田都要晚,相对也更"保守"。

当比亚迪、特斯拉在新能源赛道上狂奔的时候,日产还在燃油车的舒适区里打转。等到醒悟过来想要追赶的时候,发现别人已经跑出了几条街。

目前,日产在中国的重心,还是聚焦在畅销车型轩逸身上,期待轩逸缩住市场份额。但是单靠一款车型撑门面,风险太大了。就像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一旦破了,鸡蛋全完蛋。

产能闲置烧钱不止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据GlobalData的数据显示,目前日产的在美国工厂的稼动率为57.7%,而在中国和日本工厂的稼动率,分别为45.3%和56.7%。

作为参考,行业内普遍以80%作为盈亏平衡点的标准。日产的产能利用率连60%都不到,这就意味着大量的设备在闲置,但是维护成本、人工成本照样要付。

这就好比开了一家餐厅,能坐100个人,但是每天只来30个客人,房租水电人工照样要付,不亏本才怪。

与本田分手独自求生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原本日产和本田的合并被视为救命稻草,但最终还是谈崩了。本田提议改变架构,从计划成立的联合控股公司,即由Honda任命多数董事及首席执行官,改为以Honda为母公司、日产汽车通过股份交换成为子公司的架构。

这等于是让日产做小弟,日产当然不愿意。两家公司就像两个溺水的人,明明可以互相拉一把,结果因为面子问题互相推诿,最后都沉了底。

日本冈山证券分析认为,如果日产与本田推进合并计划,将有助于日产在2025财年盈利,但如果独立重组则将很难扭亏。

管理层危机四伏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企业内部也是一团乱麻。日产CEO内田诚自2024年11月起,月薪减半,其余执行委员会高管也都自愿减薪。高管减薪看起来是表态,但实际上这点钱对于企业的巨额亏损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更关键的是,管理层的频繁变动让企业缺乏稳定的战略方向。就像是船长不停地换,船员们根本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开。

外部冲击雪上加霜

日产不得不迎接的挑战,也是日系三强集体被迫面临的问题。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日产雪上加霜,因为日产在墨西哥的产量约为57.53万辆,其中有一部分会向美国出口,一旦关税暴涨无疑会削弱这部分产品的竞争力。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全球供应链的动荡、原材料价格飞涨,这些都是日产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就像是在暴风雨中行船,本来就已经漏水了,外面的风浪还在不停地拍打。

绝地反击还是彻底沉沦

从当下来看,日产汽车的独立扭亏计划能否成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企业计划通过降本增效、产品升级、市场重塑来实现自救,但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金。

问题是,日产现在既缺时间又缺钱。消费者的信心一旦失去,想要重新建立起来比登天还难。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行业历史变革,日本车企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但是积极寻找不等于能够找到,更不等于能够成功执行。

巨额亏损、裁员关厂,谁在 “夺走” 日产的救命稻草?-有驾

日产的今天,是多年来战略失误累积的结果。在汽车行业大变革的时代,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日产错过了电动化的最佳时机,错过了智能化的发展浪潮,错过了与伙伴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日产就像是一个拳击手,在擂台上被对手打得鼻青脸肿,但是比赛还没结束。究竟是能够绝地反击重新站起来,还是会被彻底击倒,答案可能很快就会揭晓。

对于那些曾经钟爱日产的车主们,你们还会给这个品牌机会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