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翻车了?连夜致歉2次!都是因为SU7 Ultra性能“缩水”,引发的争议!
要知道,SU7 Ultra 上市才不到 3 个月,就接连出现“排位模式”限制马力900匹,以及碳纤维前舱盖“高效导流”效果差的争议,让小米接连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此之前,小米汽车的智驾宣传就已经翻过车了,连夜把“智驾”改成“辅助”,现在又因为材质和功能争议连夜道歉。可以说,小米汽车宣传方面翻了几次车了。
但你们发现没?如今的车企们翻车越多,咱们买车反而越踏实了 —— 这背后有三个关键变化。
第一个变化,监管正在把“虚火”浇灭。
以前车企总玩文字游戏,什么“零接管智驾”“全场景自动驾驶”、“碳纤维高效导流”,说白了就是拿话术给你画饼。但今年工信部开了个大会,明确要求“辅助驾驶”必须和“自动驾驶”划清界限,规范宣传行为,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
小米这次改宣传语“智驾”变“辅助”,老老实实为宣传不当道歉!反应的本质是监管在倒逼行业“去话术化”,以后再吹什么“全自动”、“高阶智驾”、“高效导流”?都得先拿实测数据说话。
第二个变化,是车企从“拼嘴皮子”转向“拼真本事”。
以前靠营销包装的企业现在慌了!比如某新势力曾靠“XX 公里零接管”刷屏,但去掉滤镜后,城市 NOA 覆盖城市不到 10 个;反而是老实实做技术的品牌在露头,比如华为敢依旧使用ADS高阶智驾辅助系统,高阶和智驾都没去除,凭的可是真实力。
这就像考试作弊的被抓了,真正刷题的反而拿了高分 —— 以后咱们买车,终于能从“听发布会”变成“看成绩单”了。
第三个变化,是咱们终于能明明白白花钱了。
以前买智能车像开盲盒:宣传说“碳纤维轻量化”,结果可能只是装饰贴纸;号称“全路况适应”,遇到暴雨直接罢工。
现在监管要求把技术细节摊开来讲:比如华为 ADS 会标注“强光 / 暴雨场景需人工接管”,蔚来把自动泊车成功率按“车位类型”分类说明。这是让大家知道别只看“跑分”,屏幕、续航、摄像头等等的真实表现更重要。
信息越透明,咱们越不容易为“概念”买单。
当然,有人会问:车企频繁翻车,会不会让行业变冷?恰恰相反!就像当年手机行业告别“PPT 发布会”后,才迎来了真正的技术爆发。现在小米、某新势力的阵痛,正在倒逼整个行业把资源从“营销部”搬到“研发部”。
要知道,当水分被挤干,剩下的才是真材实料。你们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