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许俏美
伴随着国内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化的加速转型普及,合资车企靠情怀吃饭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日前,广汽菲克管理人发布消息称,因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汽菲克)资不抵债、不具备重整、和解条件,根据部分债权人意见,经债权人委员会讨论,管理人已经申请长沙中院裁定宣告广汽菲克公司正式破产。
“不是所有SUV都叫Jeep”的广告语曾风靡一致,广汽菲克是国际越野车品牌“Jeep”引进和国产化的主要推动者,凭借旗下大指挥官、指南者、自由光、自由侠等车型在SUV市场崭露头角,据悉,在中国已有超77万车主。
随着公司破产,国产Jeep彻底划上句号,留给车主们无尽遗憾与唏嘘,除了“面子”上的损失,谁来兜底保障售后服务也成为一个焦灼话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88.77万辆和1286.59万辆,市场规模优势凸显,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全球电动、插混车型销量前20强中17席是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是国内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链完备度不断提升,相关行业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占比已超过60%,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出货量全球占比更是超过70%,电驱电控、高压充电、新能源基建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战略扶持下,一场汽车产业的大变革正在从中国市场开始席卷全球,重塑汽车产业格局。
国产Jeep是新能源浪潮中的一个“警示”缩影,汽车市场的洗牌仍在进一步加速,合资车企们的大考已至,光靠卖情怀不能当饭吃,如果不及时调整市场和产品策略,溃败来得可能比想象中更快。
又玩砸了一个品牌
广汽菲克于2010年由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以各50%股比合资成立,总投资约170亿元,总部设立于湖南长沙,车厂的年产能超30万辆,合作车企Stellantis集团目前是全球销量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旗下拥有多个知名汽车品牌,包括Jeep、菲亚特、玛莎拉蒂、克莱斯勒、标致、雪铁龙、阿尔法·罗密欧、道奇、RAM、DS等。
广汽菲克旗下原本拥有国产菲亚特和Jeep两大品牌,但国产菲亚特出了两款车型菲翔和致悦之后,表现出来明显的市场水土不服,巅峰时刻的2014年,菲亚特还能交付6.8万辆车,2015年之后年销量直接腰斩至3.15万辆,至2018年年销量已不足千辆并在同年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国产Jeep似乎重蹈了一次覆辙。
菲亚特失利之后,广汽菲克凭借“进口+国产”的销售模式,背靠Jeep在硬派越野的市场知名度,推出指南者、自由光、自由侠等三款SUV再次成功打响市场,2017年销量曾达到22.2万辆,但2018年~2021年开始一路下滑,广汽菲克销量分别为12.52万辆、7.39万辆、4.05万辆、2.01万辆,2022年更加惨淡,当年上半年销量骤降至1861辆,生产经营陷入停滞。
业务不好的情况下,问题接踵而至。2022年1月,Stellantis集团单方面宣布要将合资公司持股比例从50%提升至75%,但广汽集团否认了该计划,称“此发布行为未经我方认可”,双方在股比问题上的分歧最终导致合作破裂,为破产结局埋下伏笔,2022年7月,Stellantis宣布终止合资公司,并计划通过轻资产模式在中国发展Jeep品牌。
截至2022年9月30日,广汽菲克公司总资产为73.22亿元,但总负债已达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110.80% ,净资产为-7.91亿元,广汽集团拥有广汽菲克的债权约10.35亿元,预计将通过破产清算程序优先受偿员工安置专项资金。
据广汽菲克管理人披露的信息,核心资产进入破产程序后,公司曾尝试对接洽谈了有意向的投资人,但由于广汽菲克长沙工厂以燃油车产线为主,与当下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相悖,接盘者想生产新能源车,还需重金出资改造,先后共经历过五次拍卖均无人问津,经多方努力未能完成确定的投资意向,败局彻底无法挽回。
由于广汽菲克已彻底无法履行售后服务,据悉,Stellantis集团对外表示将继续为中国Jeep用户提供售后服务,并通过进口渠道和经销商网络提供延续性售后服务,当前中国市场在售的Jeep车型均为进口车型(含牧马人、角斗士及大切诺基4xe等),进口车型的销售及售后服务正常运行。
情怀不能当饭吃
若从败局中复盘,从菲亚特到Jeep,广汽菲克的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广汽菲克过度依赖国外品牌势能,菲亚特品牌走向边缘化退市之后,靠Jeep“单腿走路”模式使企业命运全系于SUV市场,随着国产SUV竞争对手增多,进口Jeep在硬派越野市场还能一战,但在城市SUV市场品牌势能已经被大幅削弱,靠传统的合资运营思路已经难以突围。
此外,以自由光为首的多款车型出现过发动机烧机油等质量问题,还存在变速箱顿挫、电子故障等毛病,产品问题一度被央视“3・15 晚会”点名,面对质量问题,广汽菲克起初采取回避否认态度,后期虽召回但品牌口碑已遭毁灭性打击,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失去信心。
作为合资公司,广汽菲克内部中方与外方团队在战略规划、产品定义、市场营销等层面存在分歧,决策流程冗长,效率低下,对于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难以做出及时反应和积极应对。
广汽菲克此前营销总是沉浸在“用情怀讲故事”之中,强调Jeep在越野车领域的“专业”和“血统”,但这跟普通消费者没有太大关系,也未关注到中国新生代消费者对日常通勤舒适性、科技配置丰富度及用车成本经济性的多元需求,当更多国产自主品牌以更高“质价比”和丰富科技配置冲杀时,德系、日系、美系纷纷降价或快速升级产品力应对,广汽菲克车型因定位尴尬、定价偏高、配置落后等因素导致市场完全失利。
同样,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路上,广汽菲克也未能跟上步伐,其产品线仍以传统燃油车为主,虽有大指挥官插电混动版,但技术、续航、价格均无太大市场竞争力,纯电领域更是空白,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窗口期。
下一个会是谁?
未来几年,合资车企将会迎来生死大考,广汽菲克只是其中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合资品牌生死之年,还不能战略调整转型的合资车企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结局大概率是消亡或被边缘化,中国汽车市场的大洗牌从未如此剧烈,未来5年的变化程度可能会超过以往50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国产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攀升至65.2%,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则各有所下降,分别为14.6%、11.2%、6.4%和1.6%。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动力电池价格的下探和产业链优势成熟,仅就动力总成而言,纯电车、插电式混动车型与燃油车的整车成本差异正在缩小,目前的大面积亏损更多原因是为了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而非新能源车自身成本所致,而燃油车的整体智能化程度与新能源车型比起来也在不断拉开差距。
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频率之快也让很多传统车企难以招架,据悉,在中国从研发到批量生产一款新车平均最快只需要24个月,例如小米在2021年3月宣布造车计划,同年9月成立了小米汽车有限公司,2024年3月28日SU7正式上市开始交付,2025年6月26日第二款车型YU7也正式上市。
如果有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新能源车型的换代会更快,例如华为近5年与不同车企合作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就多达10多个,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与北汽新能源合作的享界、与江淮汽车合作的尊界以及与东风汽车合作的岚图等等。
据第三方统计显示,2024年,8万以下新能源市场出现销量有所下滑,主销车型竞争集中在15-25万元区间,35万以上高档豪华市场也正在被新能源掀翻,据不完全统计,传统汽车集团布局+造车新势力+新模式造车,去年仅国产厂商就有52个不同汽车品牌提供超180款各类价位档车型,而从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新发布的各类国产新能源车型超过400款。
从目前的行情看,新车大量上市,价格不断下探将是未来5年的竞争大势,一番艰难血战在所难免,你认为下一个出局的又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