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发现个事儿,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态度变得很微妙。尤其是特斯拉,去年还占得挺稳,结果今年就像吃了疯药,一路狂跌。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给的最新数据,今年7月特斯拉在欧盟的销量同比暴跌了42%以上,实际上,就是说今年7月它们的月销量只跑了6600台左右。对比在欧洲号称最火的比亚迪,依然盈利(其实也就9698台——大概占了它们的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我就觉得心里有点惨。你说欧洲人,为啥不买特斯拉?我琢磨,除了车型之外,很多还和‘品牌’有关。
我当时翻了翻笔记,欧洲人对特斯拉的印象,逐渐变成固执、恶劣的那个符号。特别是在挪威,纯电车的普及率一度高达80%,这不是随便说的。但这里的纯电车,很多其实不都是特斯拉。比亚迪在欧洲表面上免不了排挤,价格、充电便利性,甚至品牌形象,都是拦路虎。除去产品本身,老马(马斯克)最近是真的太能折腾了。前阵子,大片段新闻都是他在参加政治运动——在英国呼吁民众挺身而出,在德国发表激烈言论,甚至让欧洲很多民众觉得这是个政治品牌。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看,是玻璃心在作祟。
这让我思考:难道品牌的影响力,可以这么快由科技领袖变成政治先锋了?我记得,有次跟朋友聊起,他说:特斯拉价格都差不多,品质也算不错,咋欧洲人就不买了?这个问题挺复杂。除了马斯克开玩笑的投机取巧,品牌本身的标签太重要了。你去年我同事试驾Model 3时,第一句话就是:不错,但我一直怕被贴上‘极端左派’的标签。是不是有点夸张?但你想,欧洲主流文化,还是很看重中立和无党派的。
再说坦白点,特斯拉的产品力其实还是不赖的。比亚迪海豹(SEAL)在国内外表现都不错。欧洲市场的挑战,是因为特斯拉逐渐被德系、法系和韩系的车超越了。德系宝马、大众,ID.7起步就比特斯拉大个头,续航更强,空间更大,还有点欧洲味。它们占了市场的23%,而特斯拉的份额估计不到40%。在欧洲,空间更大、价格合理的ID.7,销量一下子就追上了Model 3。
然后是韩系车。起亚EV3、雷诺5、梅甘娜E-Tech……这些车尺寸更小,油耗(其实是耗电量)也更少。你看,特斯拉的Model 2或者Q车型,迟迟没音讯。很多年轻人想买电车,嫌特斯拉太贵、太大,接着就投向了起亚、雷诺。你说,假如Model Q来了,可能还算有点竞争压力,但现在这个局面,谁也都知道:特斯拉要想再坚持,得靠Model Y和Model 3。
这两个车,几乎成了它的生死线。Model Y自从2021年上市后,还算坚挺点。Model 3从2017年开始,能撑到算是铁打的营盘。但随着对手们挤压,甚至连大众都开始超越,它的领头羊地位真不那么稳。尤其是在欧洲,ID.7单月卖了3.7万多台,Model 3才两万多,而且尺寸还不一样,空间感明显优一些。
我曾经还跟朋友吐槽过:特斯拉到底在卖什么?除了传统主打的电动车,还在跑偏搞AI机器人。你说,开着Model 3的,知道它实际上是科技展厅,居然把重点放在那些未来机器人上?这不,几年前马斯克就自豪地说:特斯拉要变成一个AI公司,从而少依赖汽车。谁知道,结果就搞得大家都觉得不断折腾。我还记得,去年我翻了翻相册,里面全是特斯拉的新天地——特斯拉的未来自动驾驶还在试验,车子变得好像无人出租车一样,但很多细节还没成熟。每次看到这,我都在想:这是不是一种资源错配?
欧洲的售价也挺有意思。ID.7的欧洲售价大约4.5万欧元,比特斯拉的Model 3高点,但欧洲人更在意空间和品牌认知。我查了下,欧洲充电桩多,但电耗确实比北美更高。ID.7耗电在百公里14-16kWh之间,而Model 3则再低点——这个差距其实挺关键。欧洲本身的环保政策、充电便利,很多人其实还是偏向特斯拉的生态系统。但比亚迪的进口关税又让它在欧洲的性价比变差,价格几乎相差6000欧元——这体现在实操差别上也多。
那你会不会问,欧洲人到底为何要抛弃特斯拉?我想,是品牌二字。你看,欧洲的反马运动,是最近几年才冒出来的。很多人开始反感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的政治秀。英国有个人人都恨埃隆的组织,鼓励人们注销X账号,抵制马货。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令人不得不怀疑:特斯拉在欧洲,渐渐变成了一种反体制的象征。
汽车销量和产品力其实没那么直接挂钩。有时候,品牌塑造的标签才起决定作用。去年我还听说,一些买家喜欢特斯拉,就是因为它代表先锋、科技、未来。但只要品牌标签变了,销量就会跟着变。就像我一个朋友说:我当初考虑买特斯拉,就是觉得牛逼,但现在看,感觉它跟某些政治势力绑在一块儿,也太累了。你说,未来特斯拉还会不会回到巅峰?我心里真没底。
我还猜测:特斯拉未来其实没有太大野心在纯电市场挣大钱。是不是有点扯?也许。毕竟,老马一直强调,把公司变成AI领头企业,比在车行业赚个几百个亿更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这市场就像引线。你总得点火,但不一定买满炸弹。所以,特斯拉退出电车行业,回归科技、AI,反而成了可能的归宿。至少,我相信:它更看重技术布局,而不是简单的销售额。
说到这里,我也觉得无奈。国内市场形势进一步明朗:华为、小米、理想、蔚来们,都在抢市场。特斯拉在国内的市场表现,过去那种垄断感觉真的不在了。去年,它月均销量3到4万台,按季度交付,曲线还挺颠簸。比整体车市20%的增速差点意思,但硬抗住了。也就比较守住底盘吧。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看到一辆特斯拉,和看到一辆比亚迪,除了价格、外观外,最根本的差别在哪?是不是文化认同?毕竟,人们买车,不只是买一台交通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难怪欧洲人会对特斯拉+马斯克这组合有点忌惮。而且,这几年,特斯拉的门面在不断出问题——奇怪的广告、政治倾向、甚至火灾充电站被破坏事件,都会影响品牌形象。
这让我反思:特斯拉还能靠技术扭转败局吗?还是它会逐渐退场,变成一种科技符号存在?我不知道。也许,它会像苹果那样,从主流汽车制造商变成科技公司模样的存在。或者,会不会真有一天,它退出纯电市场,只剩AI做支撑的实验室?(这段先按下不表吧。)
最后我在琢磨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汽车的品牌最终还是信仰的体现?还是说,只要技术足够硬,品牌就可以凑合?这条路,未来会怎么走?真想听听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留给你,也留给自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