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谈新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不是那车的配置晒得升天,也不是价格拉得高高的——反正,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说它牛,放心我半信半疑的感觉。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看了个新闻:小米突然宣布召回了116887辆SU7标准版,理由是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隐患。
这召回,比我预料的还大。估算一下,这个数量大概占他们2024年上半年出货的三分之一左右(体感,样本少)。而且,重点在于,这事儿已经闹上了监管部门官网。你知道的,小米从起步那会,硬件的套路多半是手机上模仿苹果的样子,但车,毕竟是个会动的东西。
我记得,昨天试驾那辆试装的样车,助手辅助功能还算可以,反应比我预期的快。但我心里还存着疑问: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领航,极端特殊的场景多不多?我问销售:你觉得,除了大雪、雾天,正常情况下,它们出事的几率大不大?他咧嘴一笑:正常用,没啥大问题,一线工也都知道,软件提前升级一上线,出啥事都得先找我们责任。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单是针对不同车型的升级记录,差不多每三个月,我们就能收到一封提醒邮件,提醒我们注意软件版本。比方说,去年我遇到堵车高速,那个时候辅助车道切换没反应,我当时还以为是偶发问题,但现在看,也许,那个偶发问题早就藏在底层代码里了。
这次召回涉及的两个编号,实际上就是我们在看中的那一车型:XMA7000MBEVR2和BJ7000MBEVR2。就像我旁边那个修理工说的:这个辅助辅助的,夜里一不留神,遇到那种复杂场景,识别不到,预警慢半拍。他其实也没多想,说的可能是经验的总结,但我在想:研发是不是也总是这样,技术迭代快得让人应接不暇,出了点问题就先修修再说,像个怎么都赶不上事的节奏。
但这里我得打个折扣,几年前我曾经对某个车企的安全性说了一句:你真信它?得看场景。那时候就觉得,研发这块儿,就像做菜,调料要合适,火候要得当。技术再牛,配合不好,最后也只是个半成品。这次的辅助驾驶出问题,我猜,可能是在极端场景的识别上磨合不够,数据不足,整套系统就像一个半熟蛋,随时出事。
说到这,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车,真正安全其实很复杂。是不是无形中,我们都在用一种便利的代价,换取一种潜在的风险?我其实挺质疑的:这次被叫回去升级的软件,算是及时的自我修补,还是一种无声的暗示?毕竟,技术总在折中,谁都不愿意让事故击穿底线,但出了问题,大家第一反应还是赶快升级。
我有个奇怪的猜测:也许,像这种软件升级,不光是补漏洞,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厂商控制和数据收集的手段?这话我还没细想过,也许太阴谋论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你不觉得,车企的优势,现在也像手机一样,变成了在线服务包——天天可以调整,甚至留个后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其实我还挺嫌麻烦的,每次升级都得跑应用、登录、确认,无形中浪费时间。比方说,几年前我那个朋友买了豪华SUV,维护费比我的普通车贵多了。他就跟我抱怨:就是希望别出问题,结果每次都是软件更新,反而比我想象中还烦。你觉得,技术越来越复杂,反而让用户体验变得碎片化?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车企到底在做什么?也许,一方面是在满足法规要求,另一方面在试图打造包罗万象的智能系统,既想迎合也怕出事被追责。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安全感。靠升级软件保证安全,像极了你用修补针线缝补一件破洞衣服——暂时解决了,但那衣服是不是要扔掉?或者说,车子本身能多耐用一些?
我还在想,这次的召回,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声的市场信号?告诉我们:需求再大,问题总藏在暗角。你看,现在的助手功能,能通过OTA(远程升级)来解决问题,但这真的比过去的人工修复更靠谱?还是说,只不过换了个修补方式?
在这份安全信的背后,我感觉有点儿被操控感:这车还算智能吗?还是只是一台装了软件补丁的机器?我曾经问过一位同事,她做售后,为了让客户满意,基本上是提前预防,反应快点,但我不禁在想:这是不是本质上,车都变成了懂得反馈的玩具,而我们,只是那个愿意配合的孩子?
最终,可能我最关心还是:我们能不能拥有比现在更真实的安全感?不只是靠软件升级,也不是每次出事后才修补。那一瞬间,你是不是也在想:这个安全线,究竟有多长?那个疑问,像随风穿梭的尘埃,时不时又飘回来。
(这段我觉得先留空,免得硬着头皮扯得太满——你说,未来的车,究竟还能多靠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