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这年头,新能源车的变化快得让我有点晕。我刚翻了下宝马的专利图,竟然敢用那种科幻感爆棚的设计来吸引眼球。你想象一下,那大如发光大鼻孔的格栅,灯光一亮出来,像个未来机器人站在路上。其实说实话,我觉得这设计挺撩人,但也不成不学的,毕竟没人真每天在街上看科幻电影对吧?但你如果问我,这车干嘛设计得那么吓人?我猜,除了装逼,还想给车带点仪式感,毕竟设计也可以作为一种品牌标签。
我记得去年附近新开的展厅里,销售跟我说:你们看嘛,这款车不仅尺寸大,内饰也比以前豪华,二手市场都有人问了。他们还报了个估价,将近43万,优惠完可能到3万出头。但我猜,刚开始那波愿意花高价的客户,真没几个。咱们也知道,别看宝马都说续航可以上900公里,实际上,体感少,估算还可能打个七折八折,实际能跑到六百多。今年年底的地面温度,低压电池还能多耐点?这就得打个问号。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朋友问我:你觉得,宝马这次拼的是技术还是品牌?如果价格还挂在40万多,消费者还会买账吗?我有点犹豫。你看同价位的特斯拉Y,起步才20几万,续航还更长;蔚来ES6要比它贵点,但换电优势吸引人。奥迪Q6L e-tron线条也不错,毕竟欧洲造的车,质量这档次不少。反倒宝马的科技感是不是太偏向炫技,多花点心思在实际用车体验上也不错。
这两天,我还听到一位修理工说:充电快,总能给人种安全感,但这快充频繁用,电池寿命啥的,咱们也没个确切数据,估计得几年之后才知道。我自己刚好也算总结了一下,心算了一下——按照300公里每小时的充电速度算,折算下来,百公里能花掉0.3度电(估算/体感),成本大概最低一块钱,再加上电费,这车用起来其实不算贵。反倒是,大件事:快充对电池损耗是不是会更严重?这就留个疑问了。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专利图中的内饰其实挺像海外版的,只不过多了点中国元素:比如那个大屏幕,除了显示导航,还会推一些本土化的内容。说白了,就是用心做中国市场。但我问自己:这些的实际体验会不会像宣传的那么好?还是一堆程序BUG?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光在宣传画上,怎么也看不出来那些实际的魔鬼细节。
咱们再扯点别的。你们觉得,这车如果真到40万出头,你们会要吗?我心里觉得,要看身边人怎么说吧。有人说:俺觉得,这价格太高了,特斯拉就敢卖得这么贵。微博上有人评论:宝马还在赌消费者的钱,能不能别总靠技术标签忽悠人?你们怎么想,是不是觉得,新车这些新技术更像是一场装点门面的秀?我也没太细想过,但猜测——宝马也挺能玩套路的,自己技术不至于差太多,但把价格拉得高点,利润可能就多点。
我一直琢磨:这车的差别,除了外观,就是在车机和续航上究竟能拼出个啥?能不能真稳稳跑个900公里,能在充电5分钟内补满续航,还是个问题。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开车,一半靠油箱容量,一半靠驾驶技巧?(这段留白),反正我觉得,未来一两年市场上,小心那些虚标的数据变得一文不值。
我还记得,有个老销售跟我说:现在买车,除了价格,最看重的其实还在于一线的售后和保养体验。一句话戳中我。因为你要是只看价格优惠,可能最后油耗、保养损耗都算在心里头。刚要写到这,又想到,会不会有人买它,只是冲着品牌情怀?那技术再好,有没有用?只是花了口袋里的钱,最后变成了炫耀的工具?说到热爱,汽车还是挺有感情的。每次看见一辆新车骑过,心里那股骚动,也不是能用数据衡量的。
我没有忘记,还有那么多不确定的因素。国产化后,配件价格会不会便宜?国产电池究竟质量咋样?这些都还得看供应链和技术成熟度。我知道有些朋友觉得我太自贬,但实话实说,车企多少也是在赌,大家都只是在打时间差。
说到留个悬念——这个新iX3,到底能不能打动那些还在犹豫的消费者?价格会否成为最关键的拦路虎?而这辆车的在我看来,更多还得看它能不能真正把科幻感变成实用感。
你说,为了这点小未来感,我们是不是也变得更难相信一些所谓的行业套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