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

【震惊! 小米汽车因虚假宣传被告上法庭? 4.2万的碳纤维盖板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小米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有驾

最近一则“小米汽车虚假宣传案二审宣判”的消息在网上疯传。 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小米败诉,要退一赔三,还要付律师费。 真相究竟如何? 这场纠纷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场风波的源头,是小米SU7 Ultra车型上一个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小米在宣传中说,这个设计“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能“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听起来很专业,车主们提车后发现了问题。

小米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有驾

有车主做了个简单的测试:用鼓风机对着盖板上的开孔吹风,结果发现气流根本没有像宣传那样导向轮毂。 更让人吃惊的是,拆开这个昂贵的碳纤维盖板后,内部结构和普通的铝制盖板几乎一模一样。

一位从事汽车改装行业的技术人员分析说,真正的风道设计需要复杂的导流结构,而小米这个碳纤维盖板更像是个“装饰品”。 除了减轻1.3公斤的重量,它并没有实现宣传中的功能。

小米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有驾

面对车主的质疑,小米汽车在今年5月给出了解决方案:没提车的可以换回铝制盖板,已经提车的送2万积分。 这个方案相当于给已购车主约2000元的补偿。 选装件价格是4.2万元,这个差距让很多车主无法接受。

一位购买了该选装件的车主说:“我选择SU7 Ultra就是看中了它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如果知道这个功能不存在,我根本不会多花这4.2万元。 ”

小米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有驾

事情闹大后,有车主把小米告上了法庭。 这里有个被很多人误解了:目前法院处理的只是“管辖权异议”,还没有对案件实质内容进行审理。

什么是管辖权异议? 简单说,就是小米方面认为这个案子不应该在苏州审理,应该移到别的法院。 苏州中院驳回了这个异议,认为案件可以在当地审理。 这只是一个程序性的裁定,离真正的“判决”还有很长的路。

小米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有驾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在发生。 在郑州,也有车主定金问题起诉小米,小米同样提出了管辖权异议,声称当地的销售公司“不是适格被告”。 这种诉讼策略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案件的关键在于是否构成“欺诈”。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认定欺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经营者主观上有故意,二是消费者虚假宣传做出了购买决定。 这在实际诉讼中往往很难证明。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宣传与实物不符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车企宣传续航600公里,实际只能跑400;有的说快充半小时充满,实际需要一小时。 这些都在考验消费者的信任。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汽车企业在宣传时经常使用“话术技巧”。 比如“复刻原型车设计”这样的表述,可能指的是设计理念上的复刻,而不是功能的完全复制。 这种模糊的表述很容易产生误解。

对于消费者来说,维权成本往往很高。 汽车诉讼需要专业的技术鉴定,律师费用也不菲。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即使发现问题,也选择忍气吞声的原因。

目前,小米SU7 Ultra碳纤维盖板纠纷的实体审理还没有开始。 法院最终会如何认定这个案例,还需要看双方提供的证据。 这场纠纷已经给汽车行业的营销方式敲响了警钟。

在社交媒体上,这场风波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网友认为,如果宣传的功能不存在,就是的虚假宣传;也有网友觉得,汽车选装件本来就有很多是“颜值选项”,消费者应该心里有数。

从技术角度看,真正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需要经过严格的风洞测试,成本非常高昂。 一个4.2万元的选装件能否实现如此复杂的功能,值得商榷。

这场纠纷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汽车知识的缺乏。 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双风道设计”具体指什么,只能依靠企业的宣传来做判断。 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汽车行业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了突出产品亮点,可能在宣传上过于夸大。 这最终会损害品牌信誉。

随着更多车主拿到实车,各种测试和对比也会越来越多。 企业的每一个宣传点都可能被消费者用实际使用来验证。 这种监督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车企来说,营销话术和产品实质之间的平衡是个永恒的话题。 过于保守的宣传可能吸引不到消费者,过于夸张的宣传又可能引发纠纷。 这个度需要谨慎把握。

目前,小米汽车尚未对碳纤维盖板的功能争议做出技术层面的详细解释。 消费者期待企业能够提供更透明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补偿方案。

在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时,市场也在用销量投票。 可靠的产品和诚信的经营,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