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巨头集体翻脸,某车帝这回真栽了?

你敢信吗?华为和比亚迪这两个车圈的扛把子,居然同时不跟某车帝玩了。这事儿要是放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毕竟某车帝这几年在汽车测评圈里那可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多少车企削尖了脑袋想上它的榜单。可现在倒好,人家车企反过来不稀罕了,这里头的门道,越扒越有意思。

说起来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某车帝这些年搞的动静是真不小,今天来个“冬季续航大考”,明天整个“智能驾驶实测”,场面弄得比春晚还热闹。可时间长了,大家伙儿都看出味儿来了——这哪儿是测评啊,这分明是在收保护费。你要是给钱痛快,测出来的数据就漂亮得不得了,各种“行业领先”“技术标杆”往你头上扣。你要是不懂事,那就等着吧,测出来的成绩能让你在垫底榜单上躺到下一年。

去年冬天漠河那场测试,现在想起来还挺热闹。某车帝把一堆车拉到零下三四十度的地方测续航,听着挺专业。结果问界M7增程版直接被排到了倒数第一,余承东当时就炸了毛,公开发文怼:“这是坑人的测试!”你说余大嘴平时怼天怼地习惯了,可这次是真急眼了。后来AITO官方出来解释,说测试前空调开了七十多分钟,车窗车门跟耍猴似的反复开关,这哪儿是正常用车场景?这就是故意整你。你要说这是专业测试,鬼都不信。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今年七月份搞智驾测试,问界M9在“消失的前车”这个环节直接撞了。某车帝给的说法是AEB触发导致智驾退出,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可网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把测试视频仔细扒了一遍,发现猫腻大了去了。特斯拉测试的时候,跟车距离是114米,到问界这儿就只剩69米了。你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测试视频里方向盘疑似被人为回正过。这哪儿还是测车啊,这根本就是量身定制的陷阱。

车企巨头集体翻脸,某车帝这回真栽了?-有驾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麋鹿测试那一出。腾势N9官方自己测,210公里每小时的鱼钩测试稳得跟开火车似的。到了某车帝那儿,麋鹿测试成绩只有60?这落差大得我都怀疑是不是测错车了。更搞笑的是,卡罗拉跑个72.9公里每小时就被夸成“技惊四座”,秦PLUS跑74.7公里每小时反倒成了“中下水平”。咱也不是专业的,但这打分标准也太随意了吧?感觉就跟老师改卷子似的,看你顺眼就给高分,看你不爽就扣分,压根儿没个准谱儿。

你说这种操作,车企能看不出来吗?人家又不傻。一开始可能还觉得,得了吧,花点钱买个好成绩,图个太平。可时间长了发现不对劲啊,这钱给了就像无底洞,今天给一万明天就敢要十万。而且最关键的是,某车帝这套玩法已经开始影响车企的口碑了。你测出来的数据跟用户实际体验差太多,用户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是车企在忽悠人,可实际上锅得某车帝来背。

华为和比亚迪现在根本不缺曝光度。华为随便开个发布会,热搜就能挂一天,余承东往台上一站,比什么广告都管用。比亚迪王传福虽然不像余承东那么能侃,可人家有实打实的销量撑着,每个月的销冠基本上就是比亚迪家的天下。小米SU7上市那会儿,雷军一张嘴就把车卖爆了,根本不用求着某车帝给好评。车企老板们都是明白人,与其把钱塞给某车帝买软文,还不如投给真实的用户和那些敢说真话的自媒体。至少人家不会因为你少给几万块就给你打零分。

这次车企集体抵制,表面上看是对测评数据不满,往深了说其实是对“流量霸权”的反抗。某车帝这些年把自己搞得太大了,大到觉得可以随意拿捏车企。它忘了一件事:测评机构的价值在于公正客观,而不是手里握着多少流量。当你把公正当成生意来做,把测评变成收费项目,那你的公信力就已经破产了。

说白了,某车帝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不够专业,而是心术不正。你可以测不准,大家能理解,毕竟测试环境、条件都会有变化。可你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是为了收钱故意使绊子,还要包装成“专业测评”。这就是把用户和车企都当傻子了。

车企巨头集体翻脸,某车帝这回真栽了?-有驾

车企这次硬气起来,其实也是被逼的。你想啊,我花大价钱研发的技术,辛辛苦苦打磨的产品,到你手里就因为没给够钱被搞得一塌糊涂。这谁受得了?再说了,现在信息这么透明,用户又不傻,你测出来的数据跟实际体验差太多,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车企宁可不要你这个渠道,也不愿意被你绑架。

某车帝这事儿给整个测评行业敲了一记警钟。当你拥有流量和话语权的时候,更应该珍惜,而不是拿来当赚钱工具。用户相信你,是因为觉得你客观公正;车企配合你,是觉得你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可当你把这份信任当成可以交易的筹码,那就别怪别人翻脸不认人。

咱们换个角度想,某车帝要是真有本事把测评做公正了,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华为和比亚迪这两家企业,一个是科技巨头,一个是新能源龙头,它们的退出对某车帝的影响有多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其他车企也在观望,看这事儿怎么收场。要是某车帝还是老样子,不思悔改,估计以后会有更多车企跟进。

再往大了说,这事儿反映的是整个媒体测评生态的问题。不光是汽车领域,手机、家电、数码产品的测评,多多少少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有些测评机构表面上标榜独立客观,背地里跟厂商眉来眼去,拿钱办事。这种风气要是不刹住,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咱们看测评,就是想知道产品到底行不行,值不值得买。你要是都是照着钱说话,那测评还有什么意义?

这次车企的反抗,其实也给消费者提了个醒:别太迷信所谓的权威测评。多看看真实用户的评价,多关注那些敢说真话的自媒体,多用自己的脑子判断。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信息渠道多得很,不一定非得盯着一家的说法。

车企巨头集体翻脸,某车帝这回真栽了?-有驾

某车帝要想翻身,现在恐怕得下狠心整改了。把测评标准透明化,让整个测试过程可追溯,接受第三方监督,这些都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得把那套收钱改数据的潜规则彻底废掉。要是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风头过了就能继续玩老一套,那只会死得更快。

汽车市场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车企要的是真实的反馈,而不是花钱买来的好评。用户要的是靠谱的参考,而不是被操纵的数据。某车帝要是还想在这个行业混下去,就得拿出点诚意来。公正不是喊口号就能做到的,是要真刀真枪拿行动证明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玩火必自焚。当你把信任当买卖,把公正当生意,早晚会栽跟头。华为和比亚迪这次翻脸,不过是把某车帝这些年的问题摊到台面上来了。至于某车帝以后还能不能玩得转,就看它自己有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了。

你觉得车企这次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会选择相信某车帝的测评,还是更愿意看真实用户的评价?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