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摩托车已经跟买限量版包包、球鞋、名表一个路数了?以前我们说“玩车”,玩的是机械、技术、速度、激情,现在是“玩身份”、“玩独特”,甚至有点“玩炫耀”。看看这次阿普利亚推出的X-GP,全世界只生产30台,价格直接干到90,000欧元,合人民币差不多70万,再加上进口税,国内能买到的估计要小一百万,把摩托车玩成了豪车和艺术品混合体。
到底是谁为了这台车买单?他们在追逐什么?这种车,表面上看是技术的结晶,是机械的极致,实际上买它的人多半不是那些真的下赛道追求极限的骑士,他们很多时候就是买个“只此一台”的稀有、独一无二的装X权利。你敢说不是吗?你看看阿普利亚的宣传词,用了多少“限量”、“致敬”、“唯一”的说辞;但凡能买得起90,000欧元赛道摩托的人,难道还缺一场与速度和激情的亲密接触?他们真正花钱买的,其实是一种被看见、被仰望的资本。
回头再说车本身。238马力,1099cc的V4发动机,拉到13,750转的最大功率,碳纤维车身,各种“地面效应套件”、水平翼鳍、镁合金轮毂,就连制动系统都给你安排了GP级别的Brembo,你说这样的硬件结构还能说什么?的确是现代量产摩托里最接近MOTOGP赛车的玩具之一了。
但问题来了——你有这驾驶技术吗?你觉得普通人能在赛道上把这种性能的车骑到极限吗?不用说极限了,就是发挥出五成六成都难得很。再牛的人,一不是职业MOTO GP车手,二也不可能天天上赛道刷圈速,更多的只是买回来放在家里或者俱乐部展厅里,看两眼,自己高兴一下,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然后每年保养一次,最后岁月流转,成了个硬核收藏品。这个操作和“买来只穿一天的限量板球鞋”本质没啥区别。当然花的钱是别人的,怎么花别人有自主权,但机械,原本是用来被用的,而不是用来被供奉的,这多少有点遗憾。
你还别说,阿普利亚也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所以几乎不在售后体验、通勤性能这些角度下功夫,完全一副“我就是给赛道、给收藏用的”傲娇姿态。它们用尽全力往MOTOGP概念上靠,就是告诉你:“我是最接近赛车的民用摩托”,但与此同时,他们其实并不打算造出一台能大批量服役在民用道路和常规生活场景的摩托车。要真能量产普及,像如今那么夸张的数据,量大必然会带来成本的降低,那他们家95%的赛道骑手都得哭了——我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买来的信仰,还能和有钱人的限量版一样吗?“独一无二”的身份没了啊!
有意思的是,这车的外观设计,已经完全不考虑什么“好不好看”、“实不实用”这些常规审美和实用标准了,纯粹是赛道导向,哪怕跑出赛道在街上都未必合法,更不可能上牌。大量碳纤维和空气动力学件不是为了街上跑帅,而是为一个目的:圈速!赛道!性能!一句话,这些设计在真正“体验民用摩托”的人眼里,其实有点浪费。
阿普利亚声称这台X-GP在直道的下压力是RSV4的5倍,弯道是3倍,装WSBK胎,动力、底盘、刹车、数据系统全部堆到天花板。这要是搁给30年前的飙车党,估计得流口水。但现在这车的主人,估计也就每年请几个朋友去赛道开一次生日会,把X-GP推出去溜溜,再让工程师讲解半小时黑科技,结束后烧杯藏红花,留下一堆自拍。
设问一下:技术真的需要这样被消费吗?摩托车的未来,是不是越走越远离大众用户,而变成富人小圈子的游戏?造这样极端性能、极限价格的限量车,用以纪念品牌科技历史,这到底是推动了摩托工业的进化,还是纯粹给玩车圈添了一把谈资?阿普利亚自己的RS660、Tuono V4这些量产车,其实也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要一步步往“不接地气”的方向走?
我承认,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顶端硬件的突破,没这帮土豪、收藏家用钞票投票,阿普利亚、杜卡迪、KTM、宝马这些厂家的高端部门也没动力玩票顶级科技。但归根结底,机械的魅力,在于人与机器的交流和掌控,而不是单纯的数字堆砌和炫耀资本。如果有人真的能用X-GP去刷圈写功课、卷出赛道的新高度,那这车确实不虚此名。但要是一整个系列下来,99%的命运都成了富豪车库、摩博会的展台,机械的灵魂也就消磨没剩几分了。
一个不得不思考的现实是,未来的摩托市场,会不会因此区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像X-GP这样极致小众、极致贵的限量品,成了身份标识,另一极是性价比、实用、便宜、A2驾照也能上手的街车大盘子。中间的“既拥有一点性能、也照顾平民”的细分市场其实在慢慢消失。人们都在追求极端——要么极致土豪,要么极致实用,性能的中庸和通路的舒适变成了被抛弃的中产妥协品。
为什么技术不是全民普惠,而是成了顶层小圈子的特权?MotoGP的灵魂不是本该让所有喜欢骑摩托、热爱速度的人都能沾一点边吗?阿普利亚如今造X-GP,和法拉利Pista、帕加尼Zonda、布加迪Divo那些超跑限量版操作并无二致,用的其实是“赛车血统”的营销,真正能推动赛车技术下沉到民用市场的意义其实有限。想想2010年前后,国内摩圈那股“技术平权”的热情,是不是早就碎了一地?
反过来说,也别一棒子打死所有这种极限产品。要不是有这样的车型存在,机械的极限、技术的进步和对速度极致的追求,也就没那么多想象空间。毕竟,星星之火总会点燃人对未来的幻想,说不定五年、十年之后,X-GP身上的黑科技就会普及到主流街车,变成大家骑得起、修得了的“硬核装备”。只是今天,这种车,更多还是“远观胜于品尝”,尤其中国玩家,大概率只能“云观赏”。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摩托车的归宿,不应该只是偶尔成为老板车库或者追忆荣耀的纪念品。它应该是被真正骑在路上、赛道上,让汗水、技术、胆量,都能和它的机械构造发生关系。不管阿普利亚还要出多少款“史无前例”的限量车,希望他们别忘了:让更多普通骑手感受到机械的乐趣和赛车的激情,永远应该是造车最核心的意义。
哪怕我们永远骑不上X-GP,也别让这个梦彻底离开地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