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伙儿凑在一起聊天,一说到换车,总有人会感叹,说现在这油价涨得跟坐了火箭似的,逼得人不得不去看新能源车。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油价确实是压在燃油车主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看得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油价上涨可能只是那个最显眼、最容易被大家挂在嘴边的理由。
真正让燃 ઉ车从当年的“万人迷”变成如今有些“烫手山芋”的,其实是另外几个更深刻,也更关乎我们每个人钱袋子和生活体验的根本性变化。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市场变革。
首先,咱们得聊聊一个以前买车时可能不太在意,但现在却越来越扎心的词儿:保值率。
简单来说,就是您的车开几年之后,还能卖多少钱。
过去,大家总觉得,买台车,尤其是合资品牌的热门车,怎么说也是个大件资产,开个三五年,卖掉也亏不了太多。
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您要是不信,可以去二手车市场转转,跟那些车商们聊聊天,他们脸上的愁云,比天上的云彩还厚。
就在北京一个挺大的二手车市场里,一台2021年上牌的合资品牌中级轿车,车况精品,跑了也就三万公里,正是最好开的时候。
车商一开始挂了15万,想着这车当年落地小二十万,这个价不算贵。
结果呢?
一个星期过去,连个正经来问价的都没有。
车商一咬牙,降到12万,想着总该有人要了吧?
结果还是冷冷清清。
可就在它旁边,一台价格差不多的国产品牌纯电动车,挂出去不到一个钟头,就被人爽快地提走了。
这种强烈的对比,每天都在上演。
车商们现在收车,已经不是先打开发动机盖听声音了,而是先弯下腰看看底盘上的电池是哪个牌子的。
前段时间,宁德时代发布了一个关于固态电池的实验视频,视频里电池被钢针刺穿,既没有冒烟也没有起火,而且充电十分钟就能跑四百公里。
这消息一传开,那位车商手里本来还挺有信心的三台燃油车,立马就成了“困难户”,当天就降价两万,可依然没人愿意接手。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市场的缩影。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权威数据,到现在,三年车龄的燃油车平均保值率已经跌到了一个让人心惊的数字——45%。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您三年前花20万买的车,现在可能连9万块钱都卖不到了,一半多的钱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同期的部分热门二手电动车,保值率非但没降,反而还往上涨了百分之五。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了,这是一种价值体系的颠覆。
当大家发现自己买的“资产”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时,那种感觉,比油价涨几毛钱要难受得多。
其次,咱们再来说说用车体验上的巨大差异。
这个差异,就像是十多年前我们手里拿着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诺基亚功能机,突然看到了旁边人手里能上网、能玩游戏的苹果智能手机一样,是一种跨时代的降维打击。
现在的很多国产电动车,坐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了。
它更像一个会思考、会学习、能交流的“智能移动空间”。
我一个朋友最近就提了台新车,他开车回老家,全程用方言跟车上的语音助手交流,比如“帮我找个附近有充电桩的火锅店”,车机系统不仅能听懂,还能立刻规划出最佳路线,甚至帮你筛选评价。
开车进入隧道,中控大屏幕的亮度会自动调暗,变得柔和不刺眼,这些细节上的体验,让人感觉非常贴心。
再反观很多传统燃油车,哪怕是三年前才落地的豪华品牌,它的车机系统可能还停留在需要用数据线连接手机才能实现导航和听音乐的阶段,那个所谓的语音助手,你跟它说普通话都得字正腔圆,否则它就会用冰冷的电子音回复你:“对不起,我没听懂。”这种智能化水平的差距,对于每天都要和车打交道的我们来说,感受是非常直接的。
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长大的一代,他们对智能化的要求非常高。
他们买车,很多时候第一眼看的就是那块中控大屏的尺寸、系统的流畅度和功能的多样性。
在他们眼里,一套反应迟钝、功能单一的车机系统,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燃油车在这方面,确实已经落后了不止一个身位。
再来算一笔最现实的经济账,也就是我们每天的出行成本。
这笔账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会吓一跳。
我们还是以北京为例,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通勤距离大概是60公里。
如果开电动车,家里有充电桩的话,晚上充电一度电也就几毛钱,就算在外面用公共充电桩,一度电一块多钱,百公里耗电算15度,一天下来的花费也就十几块钱。
但如果开燃油车,按照现在八块多的油价,百公里油耗就算8升,一天光油钱就得接近60块。
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开电车可能就三四百块钱的电费,而开油车则要接近两千块的油费。
一年下来,这中间的差额就能轻松超过一万五千元。
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意味着可以给孩子多报两个兴趣班,或者全家来一次短途旅行。
这还只是油费和电费的差别,还没算上保养的费用。
燃油车每年都需要更换机油、机滤,做各种常规保养,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而电动车的保养就简单多了,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电路和电池,费用非常低。
当省钱的效果如此立竿见见,日积月累下来又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时,消费者的选择自然会发生倾斜。
而且,过去大家担心的充电不方便的问题,现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以上海为例,如今全市的充电桩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8个,在很多商业区和居民区,找充电桩甚至比找加油站还要容易。
当补能的便利性不再是问题时,燃油车在成本上的劣势就更加凸显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技术的飞速进步,正在彻底瓦解燃油车最后的那点优势。
一直以来,燃油车相比电动车,有几个让车主们引以为傲的地方:续航里程长,没有焦虑;安全性高,毕竟汽油技术成熟;还有就是加油快,三五分钟就能“满血复活”。
但是现在,这几道曾经坚固的“护城河”正在被电动车的技术浪潮一一冲垮。
续航方面,现在市面上续航达到六七百公里的电动车已经非常普遍,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使用来说,完全足够了,甚至可以做到一周一充。
安全性方面,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通过了极其严苛的针刺实验,证明了其极高的安全性,彻底打消了很多人对于电池安全的顾虑。
而燃油车最后的王牌——补能速度,也随着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普及和固态电池的即将量产,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优势。
当未来的电动车可以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三四百公里时,加油站那几分钟的优势,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电动车在续航、安全、智能、成本这几个核心维度上都开始追平甚至超越燃油车时,市场的风向转变,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发动机的轰鸣声或许依然悦耳,但它终究盖不过我们钱包里越来越响的“警报声”,也抵挡不住科技发展的滚滚洪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