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态电池来了吗,预计10分钟充电续航1500千米,或让燃油车无地自容成为新时代的车市焦点
想不到,等了快十年,那电池革命似乎真的要开始了。你知道吗?最近听说轩高科,海外的消息说她们已经把固态电池装到车里试跑了,1000公里的续航,估计今年就能量产供应。虽然听着像科幻,但这可能真的是行业的下一步。搞得我不得不想:如果真这么快普及,咱们这些用了几年油车的人,要不要提前考虑一下换车的问题?
我朋友孙姐姐去年刚买的新电车。她特别怕夏天,因为这车续航都靠电池撑着。夏天出门,空调一开,续航就掉得更快。她曾经跟我说:你说要不然这个电池再大点、续航再长点,好不好?这其实是很多电车车主的心声。记得我当时翻了下她车的充电纪录,60千瓦时的电池,平时开不到300公里。你能想象,充满一次,够她用几天?但夏天那会儿,空调开启率一高,续航立马就挂掉一半。你说这是不是个麻烦事?目前市场上的液态锂电池还能存虚:能量密度大概180-220Wh/kg,满电特性还不错,但跑个700公里难度挺高。
你要问我—那是不是可以省点事?为什么不多充点?或者省着用,能行吗?——这也是根本性问题。因为充电桩还没跟得上。尤其在三线城市,我小姨家的充电桩,动不动就占线,排队都排半小时。即使再密集,也挡不住里程焦虑。我记得有次跟修理工聊天,他笑着说:就算你有快充,也得等两个小时,和油车加油比,差远了。但固态电池一旦真采用,场景就不一样了。比能量可能突破500Wh/kg——你没听错,甚至更高。续航直逼1500公里爹的脚力,充电只要10分钟左右。你在喝咖啡的功夫,车就充好。
我还记得那天,刚好拿出手机翻了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一位行业朋友发了个视频:一辆新款纯电,从空调开启到满电,只需十分钟。五年前我们还觉得,这只不过是在科幻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场景。如今,几乎都在说固态电池可以做到。它们用固态电解质,不怕火,不漏液,安全性至少打一大截。甚至耐得住万次充放,电量还能剩九成。这种耐用度,简直可以跟用坏一辆车的时间比。你会不会也觉得:太荒唐了?要是市场大规模普及,不知道未来价格会变成什么样。
说起价格,我此前从某个销售那听到: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在5元/Wh左右,差不多是现在液态锂电池的三到四倍。也就是说,一辆车的电池,仅电池成本就要贵一倍了。你可以想象,整车价格会因此涨多少?最起码比以前贵一倍,甚至更多。而且,技术还不够成熟,离子导通效率、材料的稳定性,甚至少数几天就能遇到的耐久性问题,都还在攻关中。这就像你装修房子——嘴上说快完工,其实坑会一层一层冒出来。
但更麻烦的是——充电桩要不要跟着改?这才是真正难点。这个问题现在没人答得清楚。要用更高压的快充线?还是改用智能控制策略?每次想象这个场景,我都觉得:你说要全面推广,得花多久?还得怎么改,这不是一句未来可期能解决的。其实我还在想,为什么刚开始研发固态电池时,大家都觉得一两年能搞定,结果拖得越久,越像个迷宫。也许,是因为材料科研的难度比想象的更大。
你忍不住会想:难道我们真的能等到10分钟充满、续航1500公里的那一天?我不知道。可能会有一个时间点,让我们忽略所有的成本问题和技术隐患,直接冲进去。可能我还没想过:这个突破,会带来啥颠覆?是不是燃油车的优势会彻底被剃除?话说回来,现阶段的固态电池,主要还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商业化还得一两年时间。
我曾经跟朋友讨论过这个事情,他说:你知道,咱们这个行业,现在就是看谁跑得快。你不跑,肯定被甩掉。其实我觉得,这种奔跑背后,还是要考虑投资、技术演进的速度。像我认识的一个新能源汽车公司,去年投入了上千万人民币,专门研发固态电池。他们发现,技术瓶颈不少:比如导通效率不稳定,材料成本涨得快。那还有呢?充电桩方面,线缆得换得更粗,效率跟不上。这就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不过讲真,也别太悲观。有时候我觉得,人类就是这样:每次技术跨越,都会历经很多猜测—试错。但问题是,未来几年的市场反应,可能比我们预料得还快。想象一下,汽车里装个固态电池,10分钟充满,续航1500公里,价格也更合理——这说不定会成为新标配。但你心里会不会觉得:越想越玄,得多久?还是得看今年下半年,从技术到市场的落地吧。
我都没细想过,未来短短几年,电车可能变成超快速充电的代表。反倒是那个燃油车是不是就要尴尬了?还是得问问自己:如果固态电池真的平价、成熟了,手头的油车还能坚持多久?也许,什么时候买车,真得考虑未来的可能性了。
这个变革,你觉得还会迎来什么样的惊喜?或者,是不是某个细节就能让你心头一动——比如那天我注意到的,充电站旁边新添了个快充区标志,感觉像未来的VIP入口。要不,咱们也不妨期待一下:下一次我说不定可以在几分钟内,把车箱装满?那会不会让所有燃油车都死无葬身之地?这大概也是个值得期待的问题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