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十载,伴NI行”的主题旋律响起,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汽车产业共生故事徐徐展开。从1985年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正式成立,到如今成为扎根中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日产用四十年的深耕,交出了一份融合情感与实力的答卷。这四十年里,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起步到腾飞的变迁,更用一次次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走进了千万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
四十年深耕:从“观察者”到“共建者”
1985年,日产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彼时仅有3名员工,核心业务还停留在整车进口与市场调研阶段。而这颗埋下的种子,在四十年后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产业大树。
2003年,日产与东风汽车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层次最深的合资项目之一。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锋表示,双方的合作实现了资本“合资”、战略“合心”、行动“合力”的深度融合。
如今,日产在华已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拥有450家供应商、55家本土零部件企业,从最初仅有2家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发展至今,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升级。
在乘用车领域,东风日产持续领跑,商用车板块则由1993年成立的郑州日产扛起大旗,32年来始终承担着技术引入与本土化适配的使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出口额较初期增长45倍,实现了从“进口依赖”到“全球供应”的逆转。
对此,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感慨道:“四十年前,我们带着技术来到中国,四十年后,中国的供应链实力、研发能力已能反哺全球,这种角色转变,是‘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最佳印证。”
四十年间,日产的车型矩阵如同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见证者”,每一款车都承载着一代人的出行记忆。1973年驶入中国的公爵轿车,以木纹装饰、丝绒座椅等当时的顶流配置,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好车”的集体印象,即便售价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依旧一车难求。
2004年国产的天籁,凭借标志性的“大沙发”人体工程学座椅,成为无数家庭的首选,自国产以来累计销量突破150万台,相当于每200个中国车主中就有一位天籁用户。
帕拉丁在2003年达喀尔拉力赛中成为首个完赛的中国品牌车队,用“无越野,不人生”的口号点燃了国人的探险热情;而“东瀛战神”GT-R则以极致性能,成为几代车迷的“壁纸车”。
市场表现的跃迁更显实力,2003年与东风合作初期,年销量不足10万台;到2017年,年销量已突破150万台。即便在行业转型期,2025年9月日产汽车中国区销量仍达61552辆,较上年同期略有增长,其中东风日产销量57161辆,环比增长4.6%,纯电轿车N7累计交付超3万辆,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
“技术日产”的口碑,在四十年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早期将CVT变速箱、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等先进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了本土汽车技术的升级,如今本土化创新已成为日产的核心竞争力。
两年前启动的“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下,中国团队获得产品定义、价格策略等自主权,通过Glocal模式将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24个月。
马智欣在谈及这一战略时强调:“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全球领先,只有让中国团队掌握‘话语权’,才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这也是N7、N6等车型能精准击中市场痛点的关键。”
在人才与公益领域,日产同样成果显著。不仅培养了大批汽车产业人才,更通过2013年启动的“日产筑梦课堂”公益项目,走进170多所小学,让超过20万青少年接触汽车科技知识,甚至有从该项目走出的年轻人,如今已参与到新款车型的研发中,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闭环。
下一个征程:以中国为核心再出发
面对汽车产业电驱化与智能化的浪潮,日产明确了“电驱化+燃油智能化”双线策略。在40周年品牌之夜发布的两款新车,正是这一策略的重磅落地。
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搭载21.1kWh大电池,CLTC工况纯电续航超150公里,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4.2L,完美解决家庭用户的续航与油耗焦虑。
而天籁・鸿蒙座舱版作为全球首个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联合华为打造HarmonySpace5系统,搭配HUAWEISOUND音响,重塑了燃油车的智能标杆,两款车均于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
商用车领域同样有突破性动作,郑州日产FrontierPro“双子星”全球首秀,作为日产首款在华设计、生产并出口的皮卡,由中日团队耗时5年打造,融合“星核”平台与AHT电混科技,计划2026年起出口50余国,郑州日产承担80%生产任务,预计年出口6万辆,占日产全球皮卡出口的30%,其90%国产化率的供应链可快速适配海外需求。
此外,传奇性能车型ZNISMO也在积极筹备引入,预计2026年与消费者见面,满足性能车迷的期待。
日产将中国视为全球转型的核心支点,在新能源领域划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到2027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车,涵盖插电混动、纯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其中,2026年将国产长续航版Ariya,续航超700公里,进一步丰富纯电产品矩阵。
对此,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直言:“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中国是关键引擎。日产的‘Re:Nissan’计划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这里的技术创新、用户需求,正在定义全球汽车的未来方向。”
智能化布局同样加速推进,与Momenta合作的自动驾驶方案已完成14万公里路测,计划2026年搭载于高端车型;与华为、科大讯飞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天籁鸿蒙座舱的交互逻辑已被纳入日产全球标准,将用于2026年北美版车型,实现了中国创新反哺全球。
马智欣补充道:“我们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是简单嫁接,而是深度共创。比如鸿蒙座舱,我们针对日产车主的使用习惯做了200多项优化,这种本土化打磨,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
在绿色发展领域,日产已率先行动。襄阳“零碳工厂”采用光伏发电,覆盖30%的生产用电。电池回收中心单套系统处理的电池能量,可满足50户家庭的日常需求,构建起“生产-使用-回收”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契合中国双碳目标,更成为日产全球可持续战略的重要范本。
伊凡・埃斯皮诺萨在总结日产在华四十年发展时强调:“四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中国市场教会我们‘快速迭代’与‘用户至上’,未来我们会继续以中国为核心,将更多资源、技术投入这里,与中国消费者、合作伙伴一起,开启下一个精彩四十年。”
从四十年前的“初探者”到如今的“引领者”,日产用成绩证明了与中国市场共生共荣的决心。下一个四十年,当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位“老朋友”必将以更深度的本土化创新,书写新的传奇。
(图/文 网通社 奚筱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