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摄像机拍了30分钟,601℃高温下那块电池为什么没炸?深圳坪山工厂那场直播,藏着比亚迪不愿说透的成本账

央视摄像机拍了30分钟,601℃高温下那块电池为什么没炸?深圳坪山工厂那场直播,藏着比亚迪不愿说透的成本账

西安草堂基地那条500米产线,我站在轮胎噪声测试工位旁边呆了半小时。背景噪声18分贝,工程师递过来一条轮胎:“自己开模做的吸音棉,单条省11块钱。”我问他为啥要自己做,他笑了笑没接话,转身指着滚轴上那台汉EV:“从拧完最后一颗螺栓到跑完全部测试,18分钟。”

这种细节,发布会上不会讲。

回过头看2020年深圳坪山那场直播,8毫米钢针垂直戳进电芯,摄像头对着拍半小时,表面温度飙到601℃。同批次6块电池静置一天,电压掉0.02伏。王传福在内部会上算过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4.8万一吨,三元8.9万,成本压到0.65元每瓦时,比三元低快三成。

央视摄像机拍了30分钟,601℃高温下那块电池为什么没炸?深圳坪山工厂那场直播,藏着比亚迪不愿说透的成本账-有驾

这笔账算下来,行业里有人坐不住了。

蚌埠那座工厂更狠。单线1.2公里,每分钟吐出20块电池,8个人盯屏幕,良品率99.7%。极卷到成品全程4小时,传统模式得10小时。厂房屋顶26兆瓦光伏,年发电2800万度电,每块电池碳足迹32公斤二氧化碳。有个数据挺有意思:物流半径1.5公里,库存周转1.2天,单车物流成本省412块。

垂直整合率75%这个数字背后,是22座配套厂房。除了轮胎和玻璃,一万多个零件85%不出园区就能搞定。座椅、车灯、减震器、空调、电机、电控、电池、碳化硅芯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全是自己的。这种玩法,像极了当年深圳那些电子厂——把供应链攥在手里,成本就由你说了算。

汉EV四驱版后桥那套三合一电驱,碳化硅芯片是宁波工厂自产的。芯片面积25平方毫米,导通电阻1.8毫欧,最高效率97%。整套系统87公斤,体积38升,成本比上一代低三分之一。工程师把电机举到镜头前:“定子发卡扁线8层,槽满率78%,冷却油直接喷淋,连续10次零百加速温度不掉。”

海豹那次广州环城测试,82.5度电跑了651公里,空调23℃、座椅通风开两档,达成率93%。跑到0%电量,车子自动挂N档开双闪,仪表还显示剩3公里。这种冗余设计,多少能看出工程师的脾气——不把话说满,但事儿得做到位。

央视摄像机拍了30分钟,601℃高温下那块电池为什么没炸?深圳坪山工厂那场直播,藏着比亚迪不愿说透的成本账-有驾

CTB车身把刀片电池上盖直接当乘员舱地板,省掉传统电池包上盖、密封胶条、地板钣金,整车减重45公斤。中汽研侧翻测试,车顶峰值载荷97183牛顿,变形3.8毫米,法规限值12.7毫米。扭转刚度40500牛米每度,工程师说海豹能以83公里时速过麋鹿。我去试驾场跑了几圈,底盘整得确实紧。

牙克石零下20℃那场雪地测试,海豹四驱版零到60公里加速2.9秒。iTAC用电机旋变替代轮速传感器,识别精度提高300倍,控制周期从100毫秒缩到10毫秒。副驾座上那个央视记者,镜头对准仪表拍了一路:方向盘0.3秒小角度修正,车辆轨迹偏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

海拉尔零下23℃,车内20℃,静置8小时电耗3.2度电。热泵系统在零下25℃能提供4千瓦制热量,COP 1.8,比PTC省电40%。东北那些车主,这两年逐渐不喊“续航焦虑”了。

2022年8月海豹上市,20.98到28.68万,当天订单6万多。深圳欢乐海岸旗舰店12小时进店4200人,试驾排队3小时。主销25.98万四驱性能版占订单47%,平均客单价26.4万。这大概是比亚迪头一回在25万级轿车市场,让订单当天就消化完。

西安那个园区,我转了大半天。22座配套厂房连成片,AGV小车跑来跑去,立体库里堆着刚下线的电池包。有个细节:轮胎测试工位的噪音标准,他们自己定的比国标低7分贝。问工程师为啥要这么抠,他说“成本账算下来,自己做模具38块一条,外采49块。”

央视摄像机拍了30分钟,601℃高温下那块电池为什么没炸?深圳坪山工厂那场直播,藏着比亚迪不愿说透的成本账-有驾

这种算法,渗透在每个环节。从4.8万一吨的磷酸铁锂,到38块一条的轮胎吸音棉,再到1.2天的库存周转。数字背后是产线节拍、良品率、物流半径——这些东西不性感,但实在。

蚌埠那条产线,每3秒下线一片刀片电池。西安那条总装线,每180秒下线一台汉。深圳坪山那场直播,601℃高温烧半小时没炸。这些画面连起来,大概就是“中国智造”这四个字的具体模样。

至于那些发布会上讲的情怀、温度、灵魂,得等车主开上三五年再说。工程师只管把数据做实,把成本压下来,把产线跑起来。剩下的事,交给时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