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九年前的网约车订单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网约车司机群体中,更是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这张截图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上面的数字和我们今天的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订单显示,在2016年,一位司机完成了一笔10.3公里的订单,最终到手的收入竟然高达83.3元。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个数字,可能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心里犯嘀咕:跑十公里就能挣八十多块钱,这是什么概念?
难道那时候的油价特别便宜,还是乘客都特别大方?
其实,这张订单就像一个时光胶囊,它封存的不仅仅是一笔高额的收入,更是那个已经远去的,被无数老司机们称为“黄金时代”的网约车发展初期的一个真实写照。
我们先来仔细分析一下这张订单,看看这83.3元到底是怎么来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10.3公里的路程,乘客支付的总费用大概在二三十元左右,平台再抽走一部分,司机师傅能拿到手的流水,通常不会超过二十元。
那么,当年那多出来的六十多块钱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订单明细给出了答案,其中最大的一块,写着“订单奖励”,金额是63元,奖励倍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1倍。
这就意味着,司机实际跑车挣的辛苦钱只有二十多元,而平台额外给的奖励,却是车费的三倍之多,占了总收入的四分之三。
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当时,这却是司空见惯的常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老司机在回忆往昔时,总是带着一种“想当年”的口吻说,那个时候光靠平台的奖励,一个月就能比现在辛辛苦苦跑一个月的总流水还要高。
那么问题来了,平台为什么要如此慷慨,像撒钱一样给司机发高额奖励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商业逻辑清晰、过程却异常惨烈的资本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钱大战”。
时间回到2014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的网约车市场还远没有形成现在这样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群雄逐鹿的战场。
当时市场上主要有三大玩家:本土成长起来的滴滴打车,背后有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车,以及强势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优步(Uber)。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和司机,这几家公司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砸钱补贴。
这个补贴是双向的。
对乘客来说,那时候打车便宜到令人发指,经常有各种大额优惠券,有时候打一次车甚至比坐公交车还便宜,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培养起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而对司机来说,平台的争夺更为激烈,因为运力是网约车服务的核心资源。
为了让更多的司机加入自己的平台,并且愿意在高峰期出车接单,平台设计了五花八门的奖励机制。
比如新司机注册就有高额现金奖励;每天完成规定单数有冲单奖;在早晚高峰、恶劣天气或者重点区域接单,就会有翻倍奖励,3倍、5倍甚至更高的奖励系数都曾出现过。
前面提到的那张订单里的3.1倍奖励,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平台用真金白银告诉司机们:只要你出来跑车,就保证让你赚得盆满钵满。
在那种“天上掉馅饼”的环境下,网约车司机这个职业确实经历了一段旁人难以想象的高光时刻。
根据许多亲历者的回忆,在2015年前后,一个勤奋的司机,每个月收入达到两三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平台的各种奖励。
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社会上迅速掀起了一股开网约车的浪潮。
很多人看到了这个风口,纷纷投身其中。
一些人贷款买了新车,一些原本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在兼职跑了一段时间尝到甜头后,干脆辞掉了工作,全职开起了网约车。
圈子里流传着各种造富神话,比如“三个月就跑回一台车的成本”、“开着B级车入行,一年后换了两台顶配迈腾”,这些说法在当时并非夸张。
钱来得容易,司机的接单心态也变得十分“硬气”,很多人都说,那时候接单全凭心情,距离远的单不接,不顺路的单不接,因为订单多到根本跑不过来,自然要挑那些最划算的。
然而,这种依靠资本输血来维持的繁荣景象,终究是不可能长久的。
商业的本质是盈利,而不是慈善。
网约车平台前期投入的数百亿计的资金,都来自于背后的投资方,这些资本不是来做公益的,它们追求的是未来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
而获得回报的前提,就是要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并且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经过几年的激烈厮杀,市场格局逐渐明朗。
2016年,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这一标志性事件,宣告了国内网约车市场最疯狂的“烧钱大战”基本落下了帷幕。
当竞争对手减少,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后,平台的工作重心也从“不计成本地扩张”转向了“如何实现盈利”。
理解了当年的“烧钱”,也就读懂了今天的“赚钱”。
战争结束后,平台需要开始收回前期的巨额投资,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于是,我们看到的变化是,给乘客的优惠券越来越少,打车价格在不知不觉中上涨;而对于司机端,平台的抽成比例开始逐渐提高,各种名目的奖励大幅缩水,或者需要完成非常严苛的条件才能拿到。
这其实是一个必然的商业过程。
当年的高额补贴,本质上是平台用资本的钱,提前支付给了司机和乘客,用以换取市场的未来。
而当未来到来时,这笔钱自然要通过正常的商业运营,从市场中再赚回来。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网约车司机普遍感觉挣钱越来越难,平台规则越来越严苛。
因为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的增量市场,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存量市场。
那张九年前的订单,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见证了那个资本涌动、机会与泡沫并存的特殊年代,也从侧面映照出如今网约车行业回归商业本质后的现实与平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