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场9月头一周,明显有点冷清。21.2万辆,和上周27.7万相比,降了整整23.5%,这是个什么节奏?我刚跟一个修理店的老哥聊,他说:这行情,不管啥牌,客户都捂紧钱袋子了。这话没毛病,毕竟数据摆这。
你说新能源市场还热吗?哪有那么简单。比亚迪还是冠军,但销量从7万多掉到5万多,差不多跌了25%(样本有限,体感)。旁边的吉利银河也不咋地,2万跌到1.9万。这两家主力车销售算下来,星愿和秦PLUS卖了8千多辆,海豹06新能源啥的都勉强过了4千,相当于一家中型超市的客流量。反观特斯拉,逆势上涨,小幅涨到1.4万辆,主打车型Model Y占了8千多,这就有点意思了,高端车还真能撑场面。
我翻了翻相册,看到我上个月去特斯拉4S店拍的一张照片,墙上挂着交车破万台的横幅,销量数字肯定不是吹的。特斯拉这事儿说不定跟它的品牌故事、用户信任度有关?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种逆势增长是不是也跟限电、芯片供应等大环境有关?(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着这个思路,我又想问:零跑成为新势力销冠,靠的到底是啥?宏光MINIEV破万销量这活也不容易了,但零跑整体销量在缩,反映行业竞争不简单。它们的供应链到底怎么样安排?你想啊,汽车动辄几千个零部件,供应链就像做一张大拼图,缺一个关键件,整辆车就等着组装工无事可做——这就像你做早餐,鸡蛋没买到,煎蛋就泡汤了。
和小米比较下,你看两者价格区间差不多,但小米的SUV SU7和YU7销量加起来才6000多辆,比零跑单靠一款宏光MINIEV就轻松过万,差距就出来了。性能、品牌力还是渠道推广?还是用户心理上,选车还是得看牌子和口碑?你会选哪个?我猜这跟他们的研发周期有关系,毕竟小米刚刚进入汽车圈,研发和供应链成熟度还得磨。
说句实话,之前我觉得新能源销量跌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放缓,但现在看来,竞争结构变化和消费者选择更理性也大有关系了。太多品牌挤在一块,用户反而更挑剔,这导致销量下滑的因素不只是市场买不起车那么简单。
我刚才算了个粗略成本,假设一款新能源中型SUV续航500公里,电费大概1.2元/度,百公里耗电18度,算下来一百公里电费约22元,燃油车一百公里油费正常得60元起,这差价对比主流消费者来说,能吸引多少?估计也就六七成车主在意这个,其他三成可能更关心保养、续航焦虑啥的。
再说说那些品牌,丰田9月份新能源销量才2千多,还是靠铂智3X撑门面,销量不到2千个。跟日产N7的1700辆差不多。大众ID系列呢?1115辆,听起来挺惨的,毕竟曾经是合资新能源的代表。可能供应链问题、技术更新慢、品牌吸引力下降都挤压了他们。
奇瑞、极氪、深蓝这些新品牌,三千出头的销量看似不少,但和头部比还是差了两三倍。有个销售告诉我:客户选车越来越理性,盲目跟风的少了。这让我想到,新能源市场到底是不是疯子市场已经是过去式了。投入研发和制造的成本堆高,品牌之间拼的其实是用户的信任度和细节体验。
你有没有发现,新能源车的技术升级其实很像手机换代:没必要每年都换,得等关键性能飞跃,比如更快充电、更高续航、更智能交互,现在厂商之间就差这几步。研发供应链如果跟不上就形同裸奔。
至于我自己,还是有点嫌麻烦,这些纷扰折腾着消费者也折腾着行业,不是说谁涨谁跌那么简单,有时候就是一场大潮的综合效应。零跑坐拥新势力销冠,看似风光,背后压力不比老牌小。反正谁都想当黑马,谁都得先熬过这段沉默的销量期。
你觉得今天8月的新能源市场会不会就是明天的汽车行业风向标?还是又掀不起多少浪花?我还是更想知道,下次去充电桩排队的时候,大家聊的不只是电价和续航,而是品牌背后的底气在哪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