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车市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近40款新车扎堆亮相车企们压缩发布会时间、线上直播省成本、提前放出让利风声生怕慢一步就失去用户。 就在这片喧嚣中领克却连续两晚为两款新车举办独立发布会每款车都拥有专属的灯光秀和产品解读环节。 这种不赶进度、不凑数量的做法让人不禁想问:在行业普遍追求速成的环境下领克为什么敢这么“慢”?
领克07 EM-P发布会后电驹小编与领克高管的交流揭开了谜底。 这场“双子星”上市不仅是产品投放更是领克新能源转型的战略体现。 领克方面直言智能化过去是短板这次他们拿出了真金白银补强即便牺牲部分利润也要让产品有诚意。 全新07 EM-P和08 EM-P直接搭载了极氪品牌的“千里浩瀚H7智驾方案”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芯片采用算力700TOPS的英伟达Thor。 这种高起点切入的策略是否意味着领克在智能化上准备后发制人?
领克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穆军曾坦言这种配置可能有点用力过猛目的是快速扭转用户对领克智驾的负面印象。 通过吉利集团的技术整合领克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单车智驾成本。 LYNK Flyme Auto 2系统的上车解决了车机卡顿的痛点支持手机APP直接同步到车机语音交互能理解场景指令比如用户说“我有点冷”系统会自动调高空调并询问是否开启座椅加热。 这种智能化升级你觉得能打动多少潜在车主?
领克的性能基因不是凭空而来WTCR国际房车世界杯的“六年七冠”成了最佳背书。 领克没有止步于赛道荣誉而是把赛事数据转化为量产车优化方案。 工程师收集过弯侧倾角度、刹车距离等数据改进底盘调校。 这种从赛道到街道的技术闭环让普通用户也能体验到赛事级的操控感。 LPCC性能车俱乐部拥有近4万会员其中许多是非专业玩家他们参加每月“赛道日”从方向盘握法学起安全地感受性能魅力。 当新能源车企纷纷追逐智能和豪华时领克坚守运动标签这是否能成为其差异化优势?
用户共创在领克这里不是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反馈闭环。 通过APP、线下店和车主沙龙领克收集建议并落地到产品细节。 例如用户反馈曼哈卡顿音响立体声不够工程师就把头顶扬声器拆分为四个;用户想要更多调音选项就从三段升级为七段调音。 家庭用户的痛点也被精准捕捉比如孩子哭闹、饮料洒漏全新07 EM-P和08 EM-P后排加装15.6英寸双独立屏幕座椅采用防泼溅涂层可乐洒了一擦即净。 Co客生态中用户甚至推动AED急救设备上车150万车主里有71%的推荐率。 这种深度共创是不是其他车企该学习的?
价值营销是领克对抗价格战的武器。 领克坚持“上市即一步到位定价”避免频繁调价伤害用户信任。 全新07 EM-P起售价14.98万元08 EM-P起售价18.58万元对比同级别竞品显得更有诚意。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强调领克不打价格战要打好价值战、品牌战和服务战。 领克内部有一部“安全基本法”安全配置只能做加法比如08 EM-P车身采用78%高强度钢A柱用1800MPa热成型钢还新增后排儿童遗落监测功能。 在多次真实事故中08 EM-P保持了零伤亡记录并获2025年Euro NCAP五星评级。 这种对安全的偏执能否赢得家庭用户的长期信赖?
长期主义体现在领克的新能源转型节奏上。 2025年8月领克新能源销量占比达70%远超行业平均的55%年底目标提升至75%以上。 领克没有彻底放弃燃油车而是保留高性能车型如领克03+同时集中资源推出EM-P插混系列。 随着领克10 EM-P、07 EM-P和08 EM-P的投放产品矩阵覆盖15-25万元核心市场。 在全球化布局上领克借助沃尔沃渠道从欧洲7国扩展至22国并进军中东、东南亚和拉美。 这种不追求短期爆红、注重稳步提升的策略在浮躁的车市中显得尤为独特。
领克的用户生态建设不止于产品反馈还延伸至文化层面。 LPCC俱乐部不仅教驾驶技巧还举办赛道日活动让性能文化渗透到用户生活。 许多会员表示他们不是为了飙车而是想学习安全驾驶。 这种社区化运营增强了用户黏性增换购比例超过39%。 领克高管曾比喻品牌建设如种树需要时间沉淀技术、安全、操控都无法一蹴而就。 当其他品牌用降价换销量时领克更愿意在看不见的地方投入比如底盘调校和材料选择。
智能化补强背后是领克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判断。 2025年辅助驾驶成为用户购车的关键因素领克通过集团共享快速补齐短板避免了自研的高成本和时间消耗。 穆军透露智驾升级虽增加成本规模化生产让领克有能力控制价格。 例如千里浩瀚方案原本用于高端品牌下放至领克后通过零部件通用化降低了边际成本。 这种集团协同模式是不是传统车企转型的优势所在?
运动基因的坚守让领克在电动化时代保留了燃油车的驾驶乐趣。 EM-P插混系统兼顾节能与性能WTCR赛事经验直接应用于量产车的电机调校。 领克性能运动中心每年接待上万用户专业教练指导从基础到进阶的驾驶技巧。 这种体验式营销不仅卖车更卖一种生活方式。 有车主反馈选择领克是因为它不像其他新能源车那样妥协操控这种口碑传播比广告更有效。
用户共创的案例中最典型的是音响系统优化。 工程师根据反馈迭代多次甚至邀请用户参与调音测试。 防泼溅座椅涂层的开发源于宝妈用户抱怨清理困难领克团队测试了数十种材料才定案。 这些细节改进虽然增加研发周期换来了用户忠诚度。 Co客理事会选举用户代表参与产品规划这种民主化决策在汽车行业罕见。 一位理事表示他提出的后备箱空间优化建议竟在下一代车型中实现。
价值营销的实践让领克避免了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林杰指出频繁降价会伤害品牌价值领克选择用配置提升性价比。 例如08 EM-P在同等价位下提供了激光雷达和高端音响而竞品往往需要选配。 安全方面的投入更是不计成本81km/h钻卡车测试中车身结构完好气囊及时弹出。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不是车企应有的底线?
长期主义战略下领克的新能源转型并非激进革命。 2025年领克保留部分燃油车满足核心粉丝同时用EM-P车型覆盖主流市场。 产品矩阵从紧凑型到中大型价格梯度清晰避免内部竞争。 全球化扩张中领克利用吉利集团的资源快速落地海外市场例如欧洲门店已提供本地化服务。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减少了转型阵痛。
领克的高管多次强调车市的热闹终会过去唯有品质和用户信任能持久。 2025年“双子星”上市后媒体评测指出领克的智能化体验已接近新势力水平而操控优势依旧明显。 用户调研显示超过60%的潜在买家因安全性和性能考虑领克。 当行业内卷加剧时领克用价值战替代价格战这份定力从何而来?
用户反馈闭环不仅改善产品还催生了创新服务。 例如领克APP内置的预约功能让用户直接预约试驾或维修减少了中间环节。 线下体验店定期举办沙龙车主可面对面与工程师交流。 一位07 EM-P车主分享他提出的充电接口位置问题在软件更新中得到了优化。 这种即时响应机制是不是数字时代车企的必备能力?
安全配置的加法原则体现了领克的责任感。 除了常规AEB08 EM-P新增的儿童遗落监测功能已成功预警多起潜在事故。 Euro NC测试中领克在行人保护和儿童安全项得分领先。 工程师透露每款车上市前要经过上百项碰撞模拟材料供应商需通过严格审核。 这种偏执是否值得所有品牌效仿?
领克的性能文化不仅吸引男性用户女性车主占比逐年上升。 LPCC俱乐部开设女性专场教妈妈们如何安全接送孩子。 成都性能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女性参与者同比增长40%。 这种包容性运营打破了性能车的性别刻板印象。 有用户称她买领克是因为试驾时感受到了底盘扎实而非花哨的屏幕。
在智能座舱领域LYNK Flyme Auto 2系统的跨设备互联功能让手机和车机无缝切换。 导航路线、音乐列表自动同步减少了驾驶时的操作分心。 语音助手支持方言识别例如粤语用户可直接用口语指令。 系统更新频率保持每月一次修复用户反馈的BUG。 这种用户体验打磨是否比堆砌硬件更重要?
价值营销的另一个案例是领克的保值率策略。 由于定价稳定二手车市场领克车型残值率高于行业平均。 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领克03保值率超过65%而部分新势力品牌仅50%。 这种长期价值维护增强了老车主复购意愿。 一位二手车商表示领克的车况普遍较好因为车主更愿意定期保养。
长期主义在领克的研发投入上尤为明显。 2025年领克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高于行业平均重点投向电池安全和智驾算法。 与沃尔沃共享的碰撞测试中心每年模拟极端场景超千次。 工程师团队稳定性高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技术断层。 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投入能否换来技术护城河?
领克的用户社群活动不仅限于国内欧洲车主俱乐部也组织线下聚会。 一位荷兰用户反馈领克的欧版车型适配了当地路况悬挂调校更舒适。 这种全球化中的本地化适配是不是出海品牌的成功关键? 2025年领克在中东推出高温版本电池冷却系统针对性优化避免了过热问题。
当其他车企用降价换销量时领克反而增加配置。 07 EM-P入门款即标配L2级辅助驾驶而竞品往往需要加价选装。 这种“入门即高配”策略吸引了预算有限追求品质的用户。 销售数据显示2025年9月领克07 EM-P低配版订单占比超过40%。 消费者用脚投票是否说明诚意比噱头更有效?
领克的性能标签不仅靠硬件还靠文化传播。 WTCR冠军车型被制成模型出售粉丝收集周边产品。 宁波赛道举办的领克杯业余赛吸引了数千人报名。 这种文化渗透让性能不再是小众爱好而是大众话题。 有媒体评论领克让中国品牌首次有了真正的赛车文化。
用户共创的深度体现在领克甚至采纳用户的外观设计建议。 一款特别版车漆颜色源于Co客社群的投票结果。 内饰材质选择时用户参与手感测试最终定稿的面料耐磨性提升30%。 这种参与感是否提升了用户的情感连接?
安全方面的偏执让领克在极端测试中表现出色。 120km/h撞击安全岛测试中08 EM-P的A柱未变形车门正常开启。 工程师介绍每辆车出厂前要经过20公里路试涵盖颠簸、湿滑等场景。 这种质量控制是不是低价车无法比拟的?
长期主义视角下领克的新能源规划不设激进目标而是逐年提升占比。 2025年8月70%的销量占比源于EM-P车型的持续热销。 经销商反馈插混车型试驾转化率高于纯电因为用户担忧续航焦虑。 领克保留燃油性能车是否是一种务实选择?
领克的全球化战略中欧洲市场成为试验田。 2025年领克借助沃尔沃的售后网络降低了海外服务成本。 一位德国用户称领克的维修效率比当地品牌还高。 这种资源整合是不是集团化优势的体现?
当行业讨论“软件定义汽车”时领克用Flyme Auto系统证明体验比参数更重要。 系统支持OTA升级每次更新都基于用户数据优化。 例如导航算法根据常用路线学习减少绕路。 这种迭代能力是否决定了智能汽车的寿命?
价值营销的核心是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 领克08 EM-P的售价虽高于部分竞品提供了超规格的安全配置。 Euro NCAP测试中它在成人保护项获近满分。 这种隐形价值能否在购车决策中脱颖而出?
领克的性能俱乐部不仅教驾驶还普及安全知识。 赛道日活动中教练强调紧急避让技巧许多用户反馈这些技能在高速公路上救过命。 这种社会责任是不是品牌应有的担当?
用户反馈机制中领克APP的评分系统直接链接到研发团队。 低分评价会触发专项改进例如车机卡顿问题在三个月内通过更新解决。 这种敏捷响应是否值得互联网企业学习?
长期主义在领克的品牌传播上同样明显。 领克较少投放短期广告而是赞助马拉松等耐力赛事契合“高走”理念。 市场调研显示领克用户品牌认同度高达85%远超行业平均。 这种心智占领是不是价格战打不破的壁垒?
领克的智能化升级不仅追平新势力还在某些场景超越。 例如H7智驾方案的城市导航辅助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误判率低于行业平均。 穆军表示领克的目标是让智驾像操控一样成为标签。 这种自信源于哪些技术底气?
运动基因的传承让领克在电动时代保留了机械魅力。 EM-P系统的并联模式允许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减少能量损耗。 工程师从赛事中提炼的换挡逻辑让加速更线性。 这种技术沉淀新品牌能否快速复制?
用户共创的案例延伸到售后服务。 领克推出“Co客守护”计划老车主推荐新用户可获得保养券。 这种社交裂变带来了30%的转介绍率。 一位车主说他推荐朋友买领克是因为售后响应快半夜抛锚也能叫到救援。
价值营销的另一个维度是环保。 领克EM-P车型的电池可回收利用供应商承诺碳足迹跟踪。 2025年领克工厂太阳能覆盖率达40%减少制造环节的排放。 这种可持续性是否契合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观?
长期主义最终体现在用户数据上。 领克车主的平均持有周期为5.2年高于行业4年水平。 高留存率降低了获客成本让领克有更多资源投入研发。 这种良性循环是不是“高走”战略的证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