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从去年开始就变得越来越普遍。去年我试驾新款某品牌电动车,厂家的官方里程标注是300公里,结果那天满电状态,实际骑到尾端显示还剩下60%电量,就一股脑子冲想着奔跑,结果不到20公里,电量就掉得飞快,心想,官方说法究竟有多少可信?我翻了下技术参数(这段先按下不表),他们的官方电压传感器估计还算能用,但实际在路上,电压的变化比书上的算法复杂得多。试想一下,环境温度多变,从零下到三十度,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难免会受到影响,温度高了,电池容量下降;温度低,续航就更缩水。这事,你有没有注意到?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骑车里程变得更虚,一阵微凉的风迎面扑来,心里那个咋还剩这么点电的焦虑油然而生。
我身边有人说,他那75V的电动车,最高配的电池能跑到180公里(估算/样本少),但真正骑到一半,感受到的不是里程数字,而是车子明显变得费劲。难道是电池的自放电?还是电机的效率?我觉得,大家容易忽视一些用车惯的影响。平常我自己会避免猛踩油门,尤其是电量偏低时,实际上打个比方,就像你开车,油箱快空了, fréquence 的踩油门会引起油泵工作更紧张,电池也会因为过放而老化得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传播信息是不是有点偏大了?是不是有人天生更懂电池,或者汽车厂家用的电池质量差不多,就看调校的算法了?这也让我想起,很多我们买到的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其实像个守门员,限制要是低电不能用大功率输出,是不是有点限制初心的感觉?实际操作中,很多车都在这点上做得挺像样的——限制输出保护电池,延长寿命。就像我们开车,有限速装置,不能跑快了保护自己,也保护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车主夜里骑车、灯光微弱的照片。那晚特别静,只听见轮胎滚动的摩擦声。那个瞬间我想到:其实续航不光是电池,还有车子的性能调教。更深一层,是供应链和研发的博弈。你知道吧?在电池供应上,用的多是中国的三元锂,品质参差不齐。有时候我在想:不同品牌的电池,在调校状态下到底差多少?像某些国产电池巨头,其实靠用料好赚了个名声,但实际出货量大的牌子,质量也难说。
我心里暗暗琢磨:其实研发也像做菜,配比很重要。你要选对食材,控制火候,才能炒出香味。电池的热管理系统(这段先放一放)其实就像厨房里的温控器,差一点就会焦。我就有朋友买了个没有温控的电池包,夏天开车时,电池温度一长飙升,从正常的35度涨到50度,差点自燃出事。你说这样的情况是否还会在未来成为常态?
对比来看,同样价位的车,差别就体现出来。有的车型配备了主动温控系统,把电池用料和散热做好,续航更稳。我有个印象,某款电动车,配的电池容量差不多,但在实际骑行中,温控系统要多好有多好,续航就会稳。如果没有这套系统,温度一高,就像喝酒一样,掉线很快。
说到这,我得自我更正:之前说所有电池都会自燃其实有点夸大了。其实只有部分热失控严重的电池才会有安全隐患,多数情况下,在正确的充电和使用下,还是挺安全的——这个,得挖掘背后厂商的品质控制能力。我记得有个修理工,大走眼,别的车都用的是标准锂电池,他那台车用了个三无低价货,不知道是不是涉嫌冒充原装。不到一年,电池就自燃了,他还心疼那点钱,骂厂家虚假宣传,真尴尬。
你可能会问,为啥我常逛行业资料?就是想了解那些没有标明细节的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电池的剩余续航预测,我觉得这是个未来趋势。问题是,现在的估算都大概,手里那几次测试用的车,剩余里程差距有15%以上(估算/体感),这是很令人烦的。
别的车主也常问我:我这车电量到最后一格,还能骑多久?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算。总体心算一下,平均每公里耗电0.2度(估算),电池剩余10%,大概还能跑2公里。小数点后还藏着不少变数。刹车的频率,路况,带载重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电池调度的算法还可以更智能点?把剩余续航的预判提前一些。嗯,或者我盯着屏幕多看一会儿,那个残余里程会不会骗我们?
说到骗,我们也骗不了电池的老化。用时间换容量,久了就像人记忆变差。充电也挺讲究。夏天我坚持散热,冬天会暖和点充电,电池耐用度高一大截。有人说用快充会伤电池,其实有些快充,调整电流少一些,效果还也不错。问题在于:你是否真把快充当成救急工具,而不是每天都用的惯?
我总觉得,未来的电动车,会不会做到——像手机一样,每天会自动判断剩余里程和剩余电量,提前给出预测?一旦能做到,我就不用每次开车都担心还剩多少了。有个朋友说:要是能像跑步手环那样,看得清楚剩下多少电,界面简洁,提醒你用电节奏,生活就更有序。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有人测算过,百公里平均耗电0.2度,用归纳法计算,某些大容量电池每年能省点钱—好比,你留意点耗电惯,电费能省个300到500块(估算/体感)。这是算成本的。别想,这是我猜测,不一定准。出门前会不会特意调低空调温度?都算在用车成本里。
我还记得,有个修理工对我说:你们骑电动车,一看电量醒目点就完事了。真正的坑,是充电器和插座的安全。说到这个,我心里真的存一个疑问:我们很多家庭的电源线是那么老旧,能承受得住大功率充电吗?或者,一些电动车的安全检测机制真有那么硬核?我还是挺担心的。尤其是,我周围有人好像还没有意识到这隐患。
回头想想,电动车的发展其实很像调味料。加入的配料有多讲究,调的火候怎么掌握,才算是懂事的骑士。应不应该有个电量智能告警更精准一点?不要等到最后一公里跑不动才提醒?然后我们才能真正无忧出行。
这个问题,最后留个悬念。你会不会期待,有一天,电动车能告诉你:再骑30公里,或者让你知道,哪段路最好充电?那时,续航焦虑是不是就变成过去式了?有没有可能这一天,还会比我们预想得还要早一些?又或者,其实我们一直在抢,想抓住那一瞬间的极限,下一秒电量就变得瞬间虚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