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Polestar,一个北欧出身的电动车品牌,确实挺有意思的。它的设计、它的氛围,甚至那股冰封的冷冽感,都让人觉得很有档次,挺吸引人的。你理想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在市场里站住脚。去年,国内市场上它的销售,估算每个月大概只有10辆到20辆吧,当然这个数字也有随意猜的成分。不管怎么说,半年才69辆,差不多十几辆/月。这个真是惨到我都不好意思说。
我曾经翻了下笔记,有一句新闻里说:极星的定位偏向高端、技术感强,但被中国消费者定义的‘高端’似乎不同。就像我朋友买车,他说:我觉得北欧风其实挺舒服,但一想到价格,还是偏贵。没错,极星的售价在30-50万之间,和BBA车型比起来,不说画风写意点,那么补贴后真的挺贵。你说,差不多的性能,价格差一倍,还不如放在国内买个中级车,车况稳定维修点多,保值率也高。
极星的研发成本,估算要比普通新能源车高出15%左右。为什么?你它出身沃尔沃,研发一部分还是沿用沃尔沃的技术底盘,但对纯电的调整,投入不少。研发流程其实挺像做蛋糕,得用最新的技术,把配料调到刚刚好,这过程漫长且烧钱。而且,你知道吗,供应链上其实也蛮关键的。北欧的 brands 在供应链布局上没有中国那么复杂,但成本却贵,原因之一就是自给程度低。电池供应,极星用的其实主要来自宁德时代,但拆开看,电池单体其实就是代工,核心技术还是外在的,能自主研发的有限。
我觉得,极星在国内最大的困境,还是市场认知和渠道布局的问题。它在中国一开始是直营店,觉得靠直销走差别路线,但这个模式,跟国产品牌拼成本拼效率比,差距就很明显了。像特斯拉,直营还算可以,但你特斯拉在国内的供应链厚实得很,充电桩、售后网点都很到位。而极星,只能跑线上渠道,试问:它的客户到底是谁?敢买账的人绝大部分还是盯着性价比,以及维修便利的车。
我觉得极星并不是不行的技术或产品,只是它太早进入了这个市场的硬仗。你试想,国内的新能源市场,现在最火的还是兼顾实用性和价格,像比亚迪、理想、蔚来,它们都在圈定自己明确的用户群。极星的受众其实有限,喜欢特立独行、追求科技感,但也会担心维保啥的。你说,纯电车操作感特别讲究操控和氛围,但像极星,牌子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哇,这车贵得离谱,但还能信哪个售后?没错,和德国豪车一样,品牌认知到位的用户,愿意为体验买单,但这群人以该品牌的市场契合度来讲,实际上不大。
我还记得去年有个朋友买了台国产豪华电动车,说:我就是不懂,为什么买这个,比极星便宜一半,性能差不多,但就是顺手、多到处都是。这就体现出,国内市场的挑剔。从供应链来看,咱们现在的车厂都在拼规模,千万台出货量,能盈利的才有底气。极星在中国,市场体量太小,成本也就高,关键是品牌还没建立起我值得投资的信任感。
也许有人会问,极星的技术到底是不是顶尖?我觉得,技术其实还行,但没有那股我非得拥有的突破感。别说极星了,很多新兴品牌都在走带点差异化的套路,问题是这个差异化,国内消费者中真的被认可?那就得靠时间了。
不过你们想想,就算极星倒了,将来中国市场还能出现像它这样一股气泡泡?我估计,可能会变成一种市场洗牌的信号。很多品牌都在愣着,等着看最后谁能活下来。以我多年观察,市场的冷热变迁,根本原因往往是技术够用,价格合理,渠道到位。这一点,极星短板太多。
我其实挺好奇,未来谁会成为真香牌?或许,未来的中国市场,真正打开的可能不是极星这样偏高端的品牌,而是那些懂得摸索本土用户需求、能快速反应的厂家。车子不只是技术堆积,更是对市场风向的敏感。
极星的结局我不太意外。它放弃了直营,转线上,也算是自我调整,但那太晚了。这个市场的冷静期,像极了一个大洗牌。你还记得去年刷屏的理想One,销量涨得快,好像一夜之间变成怎么样都值的车,但到今年,市场逐渐回稳,假设卖得就像极星那样少,也就真能知道市场的真心了。
至于你们说,现在国内的新能源市场,下一步会怎么走?我没什么把握。可能是多元化竞争,也可能是价格战逐渐升温。但愿不要再有类似极星这样,走到头的草莓牌子了。有趣的是,有没有想过,未来出场的可能,是那些懂得融合、懂得妥协的品牌?也许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