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车圈的热度丝毫未减,而这次聚光灯打在了“流量之王”小米汽车身上。
一则看似不起眼的“小米汽车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的消息,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替换,更像是小米,乃至整个狂飙突进的智能汽车行业,在经历了初期的“画饼”与“狂热”后,一次带有痛感的“自我修正”和向现实的“低头”。
从“小米智驾Pro/Max”到“小米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字之差,背后蕴含的意义却天差地别。“智驾”,一个充满科技想象力、暗示着车辆拥有高度自主决策能力的词汇,曾是无数车企竞相追逐的营销高地,也是吸引消费者的“性感”标签。而“辅助驾驶”,则瞬间将车辆的角色从“主角”拉回“配角”,明确了人类驾驶员的主导地位和最终责任。
小米这次“急刹车”式的更名,绝非空穴来风。它发生在小米SU7上市后接连出现两起引发公众关注的交通事故之后,也发生在一系列关于“智驾”安全边界、技术成熟度、法律责任界定的讨论甚嚣尘上之际。
“智驾”的巴别塔:营销狂欢下的语义陷阱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备竞赛”。其中,“智能驾驶”能力无疑是核心战场之一。从特斯拉的Autopilot/FSD引发全球追捧与争议开始,国内新势力、传统车企巨头、乃至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无不将“智驾”作为核心卖点和品牌护城河。
“自动驾驶”、“全场景智驾”、“城市NOA”、“通勤模式”,各种炫目的名词层出不穷,仿佛L4、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已近在咫尺。车企发布会上,PPT上的演示行云流水,宣传片里的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应对自如,给消费者描绘了一幅“解放双手双脚,甚至大脑”的美好图景。
然而,现实往往比宣传骨感得多。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辆搭载的所谓“智驾”系统,无论名字多么响亮,其本质仍然停留在L2或L2+级别,即“辅助驾驶”的范畴。这意味着,系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如高速公路、结构化道路)辅助驾驶员进行转向、加减速等操作,但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智驾”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误导性。它模糊了“辅助”与“自动”的界限,容易让用户产生过高的期望,甚至误以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从而放松警惕,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内外多起与辅助驾驶系统相关的事故,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用户对系统能力的“误解”和“过度信任”。
小米汽车,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和“鲶鱼”,深谙流量密码和用户心理。在SU7发布前后,“智能驾驶”同样是其重点宣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无论是Xiaomi Pilot Pro还是更高级的Xiaomi HAD(现在分别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和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都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尤其是后者宣称的“端到端”能力,更是直指行业技术前沿。
但在实际应用中,任何辅助驾驶系统都面临着技术的“长尾问题”——在绝大多数常规场景下表现良好,但在某些极端或罕见的“Corner Case”下,可能会出现识别错误、决策失误。这些“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小米此次更名,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语义陷阱”和潜在风险的一种切割。将“智驾”改回“辅助驾驶”,是对技术现状的更准确描述,也是对用户责任的更清晰界定。这或许会损失一部分营销上的“噱头”,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管理用户预期,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品牌声誉风险。
事故阴影与技术焦虑:SU7的“光环”与“软肋”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凭借雷军的个人IP和强大的营销攻势,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订单量“爆棚”。然而,高光之下,阴影也随之而来。
上市不久,网络上就接连曝出两起涉及小米SU7的交通事故。虽然事故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小米官方也未就“智驾”系统是否在事故中启用或起到何种作用给出明确回应,但这些事件无疑将小米汽车的安全性,特别是其宣称的“智能驾驶”能力,置于了公众审视的放大镜下。
其中一起事故涉及的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而根据小米官方的配置信息,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现小米辅助驾驶Pro)并未配备激光雷达,采用的是纯视觉感知方案。
这触及了当前智能驾驶领域一个核心的技术路线之争:纯视觉 vs. 融合感知(以激光雷达为代表)。
特斯拉是纯视觉方案最坚定的拥趸,马斯克认为依靠强大的算法和算力,摄像头足以模拟人眼,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但反对者认为,纯视觉方案在面对恶劣天气(雨、雪、雾)、光线骤变(如进出隧道)、以及对非标准障碍物的识别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
激光雷达(LiDAR)则被认为是弥补纯视觉短板的关键传感器。它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可以精确感知物体的距离、形状和运动状态,且受环境光线影响较小。包括蔚来、小鹏、理想以及华为系在内的众多国内玩家,都将激光雷达视为实现高阶辅助驾驶的“标配”。
小米SU7的产品策略,恰恰体现了这种路线上的“摇摆”或者说“分层”:标准版采用纯视觉,而Pro、Max和更高阶版本则配备了1颗激光雷达。这本身就暗示了小米内部对于不同技术方案能力边界的认知。
此次更名,结合事故车辆是纯视觉版本这一信息,难免让人联想:小米是否意识到了纯视觉方案在安全冗余上的不足,尤其是在将其包装为“智驾”进行宣传时,风险敞口过大?将不带激光雷达的版本明确称为“辅助驾驶”,是否也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其能力边界,避免用户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位头部高精地图企业负责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如果车辆只采用视觉方案,在夜晚或极端天气以及复杂路口很难保证安全行驶。” 这并非否定纯视觉的潜力,而是在强调当前阶段的技术成熟度和安全冗余的重要性。
小米的“技术焦虑”,或许就体现在这里:一方面要追赶行业领先者,讲好“智能”故事;另一方面,又必须直面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和安全成本。改名,成了一种相对“廉价”且有效的风险缓释手段。
行业风向转变:从“画饼”到“务实”
小米的这次更名,并非孤立事件。
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远比预想的要困难。法规标准滞后、测试验证复杂、长尾问题难解、成本居高不下,都制约着技术的快速突破。车企开始意识到,“画饼”容易,“兑现”很难。
全球范围内与辅助驾驶相关的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诉讼和监管审查,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过度宣传带来的高期望,一旦在现实中“翻车”,对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
各国政府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日益收紧。明确各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能力边界、厘清事故责任、规范宣传用语,已成为监管的重点。车企必须更加谨慎,避免触碰红线。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研发投入巨大,硬件成本高昂。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所有玩家面临的挑战。务实的定位,有助于降低用户购买门槛和企业自身的成本压力。
强调“安全冗余”成为新的行业共识。“任何车辆都需要有安全冗余”,这句朴素的话,正在取代过去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口号。无论是增加传感器数量(如激光雷达、更多摄像头)、提升算力、优化算法,还是在人机交互层面加强风险提示和驾驶员监控(DMS),都体现了行业向安全务实方向的回归。
小米的更名,可以看作是顺应了这一行业大趋势。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小米虽然需要用“智能”标签快速建立认知,但也必须认识到,安全是汽车产业的基石,容不得半点闪失。在这一点上,选择“保守”和“诚实”,或许比“激进”和“夸大”更为明智。
告别“智驾”神话,回归驾驶本质
“智驾”的神话正在被打破。消费者需要被教育,车企需要更诚实。所谓的“智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多是作为驾驶的“助手”而非“替代者”存在。技术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中间难免经历波折、甚至倒退。
对于小米而言,这次更名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如何在已经高高拉起的“智能”期待下,重新赢得用户的理解和信任;机遇则在于,如果能以此为契机,真正将安全放在首位,踏踏实实打磨技术,以更透明、更负责任的态度与用户沟通,或许能在这场马拉松式的竞争中,赢得更长远的口碑和未来。
最终,无论是“智驾”还是“辅助驾驶”,都不能脱离驾驶的本质——安全。当技术的光环褪去,能让用户安心握住方向盘的,才是真正的“智能”。小米的这次“改口”,或许只是这场行业集体反思的开始。前路漫漫,唯有敬畏规则、尊重生命、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