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机看到一条消息,我差点把手里的咖啡泼键盘上——工信部竟然开始盯“门把手”了?
乍一看挺小个事,谁在意门把手啊?不就是个开门的工具嘛。但一翻内容,我心里一激灵,这事真不小。
5月8号,工信部正式挂出了一个征求意见的通告,打算出台一套叫《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新标准。听着像技术文件,实则直指当下新能源车乃至燃油车设计中一个非常流行、但问题也特别多的“潮流产物”——隐藏式门把手。
门把手,设计感 vs 安全感的角力?
这两年,大家都能看到,不管是蔚来、小鹏、极氪这种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如比亚迪、长城的新高端产品,一个个都恨不得把门把手“藏”起来,一伸一缩,一弹一收,像变形金刚一样炫技。宣传上讲得可好听了:风阻小,颜值高,科技感爆棚。
可真到了用车人手里,不少人就开始吐槽了:冬天结冰了打不开门,夏天暴晒变形,电控失效的时候弹不出来,甚至车祸断电后门外的人想救援都无从下手。
有车主跟我聊过,说他朋友去年开一台带隐藏把手的新能源SUV,撞完之后门把手弹不出来,围观群众愣是用砖头砸玻璃才把人救出来。你说设计感重要,还是命重要?
这些年,有些车企太把“设计优先”当回事了,但凡产品经理出过工业设计背景的,恨不得连后视镜都设计成投影。咱们消费者嘛,当然也想车子好看,但不是要为这点好看,去赌一次生死。
工信部这次,动了真格
别小瞧这则通告,里面内容很实在——
像隐藏式、电动式车门把手,以后必须满足一堆安全要求,比如应急解锁、防夹、强度测试等等;车内应急开关,也要明确标志、操作方式,保证“关键时刻不求人”;电动系统还要通过动态测试,电控失败也能手动解决问题。
你看,工信部这是打算把“门把手”从炫技玩具拉回到安全保障的位置上来。这其实是对近几年整个行业“走偏”风气的一次回拨。
我跟几个做车企工程研发的朋友聊了聊,他们也说,这玩意要真立法了,目前市场上一半以上车型都得重做方案,光是门结构重新加通风、走线、加弹簧机构,这成本就不是几千块的事。
不只是“蔚小理”,比亚迪、极氪也得紧张
很多人一看,以为这事冲着蔚来、小鹏来的。错,错得离谱。比亚迪腾势、极氪007、甚至长城魏牌高端车,哪个没搞隐藏门把手?
有些更离谱的,是那种“全隐藏电动门把手”,整个门光滑得跟一块大玻璃似的,连缝都没有。设计师还沾沾自喜地说:“极致简洁,空气动力最优化。”
我寻思着,就差没把“把手”二字从车上抹去了。
但你真开这种车上路,遇上一场紧急情况,你就知道什么叫**“智商税”花得不值”**。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朋友,你敢让他们独自开这种“无实体把手”的车出门?我是真不敢。
标准来了,那车企怎么应对?
很简单,要么砍掉隐藏式设计,要么砸钱把安全逻辑补齐。
以前你可以靠一段宣传视频骗用户说“我们的设计有多高级”,现在?对不起,产品过不了测试你就别卖。
从国家标准角度讲,这一步其实走得不算早,但总算赶上了。要知道,欧美那边到现在都还没有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强制安全标准。咱们这回,可能真要抢个“全球第一”的头衔。
这也意味着,国内车市未来几年,在外观设计上可能要迎来一次“大洗牌”。以前你靠藏门把手、干掉物理按键这类炫技来装高端的套路,怕是走不通了。
一句话总结:你以为是设计,其实是命门
车不是艺术品,更不是智能冰箱,它是个拿来开的东西。门把手好不好看,不该比“门能不能打开”更重要。
现在国家要干预,说明问题已经严重到“靠市场自己纠偏”不行了。对消费者而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以后你买到的车,不仅能帅气弹出门把手,还能在冰天雪地或者事故现场里,救你一命。
说到底,不管你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一个门把手的标准,其实暴露的是整家车企对于“用户体验”理解的深浅。
别只想着给用户科技感、豪华感——连逃生感都不给,那可真是感情都赔了。
闲弟说车结语:
你开过什么隐藏式门把手的车?有没有遇到过“弹不出来”、“打不开门”的尴尬事?欢迎留言,咱们一起把这些问题挖出来、摊开说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