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破釜沉舟:干部作风定生死,新能源赛道求突围
刮骨疗毒,能否再造一个电动时代的“CR-V神话”?
干部作风是生死牌。
潘建新说得斩钉截铁。
东风本田内部天天播《迎战》系列报道。
矛头直指领导干部。
60余名科长以上干部集体受训。
高产出者高报酬。低产出者低收入。
无产出者则退出。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
让看得见用户的人决策产品。
这剂猛药。
治的是合资企业的通病:部门墙高筑。
信息层层受阻。
决策效率低下。
还有更深的痼疾——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潘建新给干部划出三条红线:
警惕惯性思维。
警惕形式主义PPT报告。
警惕责任担当缺失。
“破局者”取代“守成者”。
“价值创造者”淘汰“事务执行者”。
生死局。
必须动真格了。
01 刀刃向内:一场自我革命的豪赌
2025年7月的武汉。
热浪翻滚。
东风本田工厂里的气氛更灼热。
《迎战》专题片在内部滚动播放。
6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被集中“淬火”。
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的话像刀:
“干部作风就是决定生死的最后一张牌”。
他太清楚问题所在。
传统燃油车时代。
部门间高墙林立。
信息像被困在迷宫。
决策链条长得让人窒息。
更致命的是土壤板结。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没差别。
这种平均主义。
让创造力枯竭。
让进取心沉睡。
改革方案直击要害:
“高产出者高报酬、低产出者低收入、无产出者则退出”。
听得见炮火的人。
才有权呼叫炮火。
02 产品困局:燃油王者的新能源阵痛
另一边。
市场不会等待。
CR-V上半年卖出近9万辆。
同比增长8.4%。
仍是本田在华销冠。
强电智混车型占比达18%。
证明技术底蕴仍在。
但新能源战场呢?
灵悉L、猎光e:NS2、烨S7三箭齐发。
阵势摆足了。
结果却冰冷——
S7上市首月仅售373辆。
次月暴跌至50辆区间。
定价失误暴露认知偏差。
25.99万元起的烨S7。
遭遇市场当头棒喝。
次日紧急降价6万。
决策迟缓可见一斑。
对比丰田铂智3X的10万级智驾。
日产N7的11.99万起跳。
东风本田的电动化。
**缺的不是产品宽度。
而是爆款深度**。
03 双轨突围:左手全球技术,右手中国速度
转型不是选择题。
是生存必答题。
东风本田的解法很清晰:
“全球技术底蕴+中国创新速度”。
2024年10月。
武汉经开区。
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投产。
400台机器人挥舞机械臂。
260台AGV小车穿梭如流。
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模拟生产。
黑科技赋能智造升级。
技术路线更开放。
宁德时代攻坚超充电池。
Momenta融合智能驾驶算法。
DeepSeek的AI大模型注入座舱灵魂。
Honda CONNECT 4.0系统兼容华为HiCar。
语音识别率达95%。
双品牌战略分层出击:
Honda品牌坚守驾控基因。
烨GT以480kW功率诠释“可掌控的快”。
灵悉品牌锁定Z世代。
五联屏+电子外后视镜打破合资刻板印象。
04 长期主义的最后战役
22岁的东风本田。
站在悬崖边。
却依然在布长远的局。
2030年前推10款以上新能源车。
人才发展中心今年6月刚挂牌。
“人人发”“人人推”计划激活全员营销。
但时间不多了。
潘建新看得清醒:
“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
退无可退”。
这场豪赌的底牌。
从来不是单点突破。
是体系再造——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主导产品定义。
让本土化合作穿透技术壁垒。
让刮骨疗毒的勇气。
淬炼出真正属于中国的新能源爆款。
毕竟。
当河南车主说出:
“**光喊作风改革没用。
我们要的是下一个CR-V级的神车**”。
东风本田的倒计时。
就已经开始在消费者心里滴答作响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