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杭州飞往仁川的国航CA139航班还在爬升,客舱行李架突然冒出明火,浓烟瞬间弥漫。乘客惊呼中,机组迅速扑救,火情被控制。航班紧急备降上海,无人受伤。起火原因很快查明:一名旅客的手提行李中,一块锂电池自燃。
这起事件没有造成伤亡,却烧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安全漏洞——国际航班上,谁为锂电池风险兜底?
中国民航局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认证、标识不清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但这项新规明确排除了国际与地区航线。这意味着,同一块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飞国内被拦下,飞国外却能登机。而全球主流航空安全体系并不区分航线性质。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和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规定适用于所有进出美国的国际航班,明确禁止托运备用锂电池,要求标识清晰、容量合规、飞行中禁用。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同样强制执行UN 38.3测试标准,要求锂电池标注额定能量,且无论航线长短,备用电池一律不得托运。
规则的割裂,暴露的是责任的模糊。旅客常被视为第一责任人,但普通乘客难以判断一块充电宝是否通过安全测试,更无法知晓某型号是否已被召回。航空公司虽在登机前进行安检,但国际航班不执行3C认证查验,等于主动放弃一道关键防线。真正的问题在于监管逻辑:安全风险不会因航线而改变,锂电池热失控释放的有毒气体与高温,在任何客舱都是致命威胁,为何监管却要“内外有别”?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早已将锂电池列为第9类危险品,全球航空公司普遍遵循统一处置流程。国航此次备降后迅速调配飞机,机组应急响应专业,恰恰证明行业具备应对能力。但预防胜于处置。香港航空自2024年起已禁止机上使用外置充电器,走在了风险管控前列。反观内地,监管政策在国际航线上留出的口子,不仅削弱了安全闭环,更传递出错误信号:境外飞行,安全标准可以打折。
当一架飞机飞越国界,安全责任不该随之“出境”。锂电池不认航线,监管也不该画地为牢。真正的航空安全,是让每一架起飞的航班,无论目的地在哪,都运行在同等严密的防护网下。
安全不分境内外,风险不因航线改——守住了舱门,才守得住蓝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