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集体误判?电车份额仅25%,新能源卖不动了

“新能源卖不动了”?渗透率跌到42%,可我刚试完比亚迪和特斯拉,发现真相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

最近车圈有个说法挺火:电车卖不动了,车企集体误判,燃油车要反攻。数据也佐证——2025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巅峰的50%+回落至42%左右,而油车销量占比居然逆势上扬。乍一看,真像是“电车退潮、油车翻身”。但作为跑过十几款主流电车、混动、增程车型的老司机,我得说一句:别被表象骗了,这波“退烧”,其实是市场在自我修正,而不是方向错了。

渗透率波动≠趋势逆转,电车只是换挡减速

先说关键数据: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5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700万辆,市场份额超20%;预计2025年将冲破2000万辆,占比达25%以上。 中国虽是主力,但全球占比仍不足30%。也就是说,所谓“电车只占25%”,恰恰说明它还在高速扩张期,远未到天花板。

那为啥国内渗透率降了?我开着比亚迪宋PLUS EV跑了趟城郊,又租了台理想L6体验了一周,终于摸清了门道。

第一,价格战打得太狠,消费者开始“持币观望”。

前两年车企为了抢份额,动不动就降价3万、送终身质保、送充电桩。结果呢?上个月提车的老王跟我吐槽:“我刚提完,下个月就降了1.8万,亏麻了。”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很多人干脆不买了,等下一个“地板价”。

第二,纯电瓶颈显现,混动/增程成了“真香”选择。

我在高速上开宋PLUS EV,表显续航605km,实际跑下来也就480km左右,冬天还得再打八折。充电?服务区排队半小时,充满又要半小时——这一来一回,耽误的事儿比省的油钱贵多了。

反观理想L6,增程系统让我没了里程焦虑。市区用电,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跑长途用油,油耗才6L/100km,比同级SUV省一半。这不是技术倒退,而是车企听懂了用户真实需求:既要经济性,也要便利性。

细节见真章:为什么混动突然“支棱”起来了?

我特意对比了三款车:比亚迪秦PLUS DM-i(插混)、吉利雷神Hi·P(插混)、以及燃油版丰田卡罗拉。

车圈集体误判?电车份额仅25%,新能源卖不动了-有驾

先看比亚迪秦PLUS DM-i。

这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以电为主”逻辑。低速全靠电机驱动,安静得像高铁进站;上了高架,发动机才介入,但震动几乎感觉不到。它的EHS电混系统,本质上是让发动机当“发电机”,尽量不让它直接驱动车轮——这才是插混的高级玩法。

而且你注意看它的外观设计:无格栅前脸+贯穿灯带,完全不像传统油车。内饰更是“堆料狂魔”——旋转大屏、皮质座椅、氛围灯一应俱全。10万出头的价格,给到20万级的体验感,难怪月销常年破5万。

再看吉利雷神Hi·P。

它的三挡DHT变速箱是个亮点。简单说,就是让发动机在更多工况下高效工作。我试驾星越L Hi·P时,明显感觉到中后段加速更有力,不像某些单挡混动,上了100km/h就“无力感”上来。

不过它的车机反应略慢,语音识别偶尔抽风——这点不如比亚迪的DiLink流畅。但整体来看,吉利把“动力平顺性”做到了新高度,适合追求驾驶质感的家庭用户。

最后看丰田卡罗拉燃油版。

不得不说,人家百年的底子还在。底盘扎实,转向精准,保养便宜。但我试驾时总觉得“不够爽”——提速慢半拍,隔音一般,内饰塑料感强。它赢在可靠,输在体验。

所以你说“国民更爱油车”?我看未必。真正的情况是:大家不爱“纯电”的焦虑,也不爱“油车”的落后体验,而是拥抱“混动”这种过渡最优解。

车企没误判,只是战术调整

有人说:“车企CEO集体误判,以为电车会一统江湖。”这话太轻率了。

我们回头看看政策背景:早年新能源靠“双积分”赚钱,一辆车能换几万块碳积分;国家还有补贴,企业可以“亏着卖”。但现在呢?补贴退坡、积分价格腰斩,车企必须自己造血。

车圈集体误判?电车份额仅25%,新能源卖不动了-有驾

在这种背景下,比亚迪推出DM-i系列,成本控制到极致——一套混动系统比竞品便宜1万以上。特斯拉Model Y不断降价,用规模摊薄成本。这哪是误判?这是在用商业智慧应对变局。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次“下沉”不是往三四线城市铺货,而是往乡镇走。 我去浙江一个小镇调研,发现很多家庭第一辆车就是比亚迪海鸥或五菱缤果。为什么?便宜、省钱、停车方便。他们不在乎续航500km还是300km,只要能接送孩子、买菜、偶尔进城就行。

这说明什么?新能源的主战场正在从“城市中产尝鲜”转向“大众刚需普及”。这不是退步,是真正的市场化落地。

全球视角下,中国电车还远远不够“卷”

咱们总觉得自己内卷严重,但在全球市场,中国新能源占比还不到30%。欧美日韩的传统车企,利润依然碾压我们。

拿丰田举例:2024年利润超过中国十二家上市头部车企总和。哪怕特斯拉销量下滑,利润照样比卖400多万辆的比亚迪高出100多亿。差距在哪?品牌溢价、高端车型、全球化布局。

所以我试驾蔚来ET7时特别感慨:空气悬挂、激光雷达、NAPPA真皮,配置拉满,但售价40多万,能有多少人买?相比之下,奔驰EQE虽然产品力一般,但品牌光环仍在,终端优惠后照样有人买单。

我们的优势是性价比和技术迭代快,劣势是缺乏高端认同和海外渠道。 比亚迪在东南亚卖得好,但欧洲市场仍被大众、宝马压制。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只盯着国内“价格战”,而要走出去,跟全球巨头正面刚。

理性消费提醒:普通人两三年内,真没必要急着买车

我知道很多老铁看完想问:“那我现在该买电车还是油车?”我的建议很明确:除非你用车频率极高,否则两三年内,真没必要买。

原因有三:

负债压力大。 分期购车看似轻松,实则每月固定支出五六千,相当于少了一个旅行基金、少了一笔应急存款。

车圈集体误判?电车份额仅25%,新能源卖不动了-有驾

养车成本隐形。 保险、保养、停车、洗车……一年轻松过万。新能源保费还不低,出一次险第二年保费猛涨。

贬值太快。 尤其是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太快。今天买的“顶配智驾版”,明年可能就成了“基础款”。你现在买,大概率站在了贬值曲线最陡的那一段。

我认识一位程序员小李,去年花28万买了某新势力中型SUV,今年二手平台挂20万都无人问津。他苦笑:“还不如租车代步,一年两万搞定。”

写在最后:电车没败,只是进入深水区

回到开头的问题:车圈集体误判了吗?

我说没有。他们只是从“抢占风口”进入了“精耕细作”阶段。纯电遇冷,不代表电动化失败,而是市场教育完成了初级阶段,开始追求真实价值。

未来三年,我会重点关注三个趋势:

混动/增程是否会成为主流过渡方案?

中国品牌能否在欧洲、南美打开高端市场?

自动驾驶L2++是否能真正解决高速场景痛点?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现在是买车的好时机吗?你更倾向纯电、混动,还是继续开油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看法。

车圈集体误判?电车份额仅25%,新能源卖不动了-有驾

我是爱开车、爱琢磨车的XXX我,下次试驾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