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势头猛,五年后超丰田,登顶全球第一

说真的,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特别火,就是聊咱们中国的比亚迪,说再过个几年,有没有可能把日本的丰田给比下去,坐上全世界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

这话一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觉得有点吹牛。

毕竟丰田那是什么样的存在?

那是连续好多年稳坐全球第一的汽车巨头,一年卖上千万辆车,在全球各地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比亚迪势头猛,五年后超丰田,登顶全球第一-有驾

让一个中国品牌去挑战这样的“老大哥”,听起来确实像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咱们今天不捧不踩,就踏踏实实地把这事儿掰开来聊一聊,你会发现,这个看似遥远的梦,可能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就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天,真的变了。

过去一百年,全世界的汽车都是围着发动机和变速箱转的。

谁的技术好,谁的发动机省油耐用,谁就是老大。

欧美日那些老牌车企,就是靠着在这些技术上几十年的积累,建立起了咱们普通人心里那种“德系车稳重”“日系车可靠”的印象。

这就像一座座高墙,把后来者都挡在了外面,规矩都是他们定的。

但是现在,电动车来了,这一下就把游戏规则给彻底颠覆了。

以前你最值钱的发动机技术,现在突然用不上了,甚至还成了你转型的包袱。

这就好比,一群武林高手还在苦练刀法剑法,结果人家直接扛着一挺机关枪上了战场。

这“机关枪”,就是电动车的核心——电池、电机、电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系统。

而比亚迪,恰恰就是那个最早把全部家当都押在这挺“机关枪”上的玩家。

当丰田还在琢磨着是该搞混动还是氢能源,当大众还在为怎么从燃油车平稳过渡到电动车而头疼的时候,比亚迪已经闷着头在电池和电动技术上干了二十多年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比亚迪的销量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根本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人家二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就看实打实的数据,2023年,比亚迪一年卖了超过300万辆新能源车,这个增长速度在全球所有大车企里都是独一份的。

而丰田虽然总销量还是老大,但它的增长主要还是靠着以前的燃油车和老式混动车在撑着。

一个是在新兴的、飞速增长的赛道上全力冲刺,一个是在慢慢萎缩的旧赛道上维持体量,这俩一对比,谁的后劲更足,其实一目了然。

此消彼长之下,超越的故事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光是看准了方向还不行,还得有真本事。

比亚迪势头猛,五年后超丰田,登顶全球第一-有驾

比亚迪能有今天的势头,主要靠的是几招实实在在的硬功夫。

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它几乎什么都自己造,把成本压到了极致。

这个说起来专业,叫“垂直整合”,但用大白话讲就很好理解。

就好比开一家饭馆,别的饭馆,青菜要从菜市场批发,猪肉要从肉联厂进货,就连盘子碗都得找别人定做,每一个环节都得让别人赚一道钱。

而比亚迪这家“饭馆”呢,是自己有块地种菜,自己有个圈养猪,甚至旁边还开了个窑厂自己烧盘子。

这么一来,它对自己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就强得吓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它的“刀片电池”,这个电池不光在安全性上做得特别好,让大家对电动车的自燃没那么担心了,关键是它的成本还比从外面买要便宜不少。

当别的车企还在因为电池太贵,导致电动车价格下不来的时候,比亚迪已经能推出像秦PLUS这样的车,直接把价格打到十万块钱以下,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这一下就捅到了传统燃油车最痛的地方。

有了这种成本优势,它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到处攻城略地,让对手非常难受。

第二招,是它走出国门的策略特别聪明,不是简单地去卖车,而是想办法在当地“扎下根”。

以前咱们总觉得中国产品出海就是“Made in China”,但比亚迪在努力变成“Made in Brazil”、“Made in Hungary”。

你看看它在巴西干的事,直接把美国福特汽车退出的旧工厂给盘了下来,改造成自己的生产基地。

这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新来的把旧的给取代了。

而且它在巴西打出的口号是“比亚迪是属于巴西的”,在当地建工厂,给当地人提供工作岗位,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巴西本土企业”。

结果呢?

现在巴西市场上,每卖出10辆纯电动轿车,就有9辆是比亚迪。

这种真正融入进去的做法,比单纯地把车运过去卖,效果要好太多了。

在欧洲也一样,那可是奔驰、宝马的老家,是汽车工业最核心的地盘。

就算面对欧盟设置的关税壁垒,比亚迪也硬是冲了进去,在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国家卖得风生水起。

比亚迪势头猛,五年后超丰田,登顶全球第一-有驾

它还在匈牙利直接建厂,让欧洲人也来造比亚迪,匈牙利的高官都出来给它站台,说能搭上比亚迪这趟发展的快车很幸运。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布局,让那些贸易保护的手段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招,就是它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快得惊人,用效率来拖垮对手。

在这个时代,做什么都讲究一个“快”字。

比亚迪开发一款新车的速度有多快?

一款海豹,从设计到能买到,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而像大众这样的传统巨头,开发一款类似的车型可能要花上三年多。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当对手还在慢吞吞地开会讨论、反复测试的时候,比亚迪的新车已经上市开始抢占市场,并且根据第一批用户的反馈,着手准备改进下一代了。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么快造出来的车,质量行不行?

其实研发快慢和质量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它更多地代表了一个企业内部的运转效率非常高,像一支反应迅速的现代化部队,一声令下就能立刻行动。

而那些传统大厂,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虽然实力雄厚,但掉个头都很费劲。

在变化这么快的电动车市场,慢一步,可能就步步都跟不上了。

比亚迪就是靠着这种速度,在短短几年里,推出了从几万块钱的海鸥,到二三十万的汉、唐,再到上百万的仰望,几乎把所有价位的市场都用产品给填满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品“军团”,让竞争对手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丰田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

它在全球密密麻麻的销售网络、几十年来在老百姓心中积累下的好口碑,以及它在混动技术上的深厚功力,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撼动的。

这场竞争,更像是一场长跑。

丰田就像是一个虽然背着沉重包袱,但已经跑出很远距离的领跑者,而比亚迪则是一个身轻如燕、速度飞快的追赶者。

最终谁能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速度有多快。

如果未来几年,全世界都像中国一样,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那比亚迪的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那些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业务,会从赚钱的宝贝,变成甩不掉的包袱。

到时候,一个轻装上阵、全力奔跑的选手,去追赶一个背着越来越重的包袱、还要艰难转身的巨人,结果会怎么样,似乎也就不那么难预料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