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行业内的小型调研,问了几位车企销售,结果发现他们的口袋话题就是:今年能不能撑到新款上市?哪个工厂的零件库存最紧张,又在哪个环节出现了瓶颈。车市的起伏很大程度上,还是和供应链的水流有关。
你知道,去年我跑过一些零部件厂,那个压弯钢板的车间,机器大得我都觉得像个迷你钢厂。其实聚焦于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把钢铁+电池+电子这几块拼成个能跑的积木。比如说,电池怎么来?多大容量合适?其实都在研发跑龙套,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续航在400-550公里(估算,本人样本少),这个范围,既满足日常出行,也能避免快充焦虑。
我有个朋友,卖配置的软件开发人员,每次跟我抱怨:你懂吧,车企其实比我们还焦虑,软件补丁、芯片调整,都是硬梆梆的硬件实打实的战。我挺想知道,研发过程中花的时间到底多长?大概能从设计到样车,走完几轮迭代?我猜,车企从最早的概念卡在手里到最后批量生产,起码得两三年时间(体感,不一定准),因为很多零件都得先打样,反复测试。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其实在工厂中,有个成本控制的战场——就是装配线的速度。很多时候,我猜,装配线的生产效率,像是超市里的收银台快慢:快的那一快,等产品出货时库存就少,反之库存就多。那我想问,假如一个车型的产能提高20%,成本会不会也相应降低?(这段先按下不表)答案其实不一定,关键在于你每个环节的成熟度。像比亚迪这么强的公司,他们在组装上的卡点其实就是电池组装的自动化水平。但是,自动化再高也飘着一串供应商链的风险:芯片、原材料、甚至包装材料都能成为瓶颈。
我记得那次看车展,售货跟我说:你看这款海鸥,结构简单,易装配。可你的朋友不懂,里面的电子件,来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供应不上就等着。我心想,是不是供应链其实就是我们家装?材料打包到齐,才能铺砖、刷油。车企也是,零件多到数不过来,供应商反应慢半拍,整车就得停摆几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查了点最近的市场报告。有个估算:国际供应链被打破后,交货时间平均延长了15-20%(估算,样本有限),这直接导致链条上的成本节节攀升。注意,成本飙升20%的零件的成本也会受影响:原料涨价,供应紧张,最后消费者买单的,还是价格。
这让我有点偏题——其实我一直觉得,和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的最大不确定性,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材料链。你会不会觉得,比亚迪用的刀片电池,不是早就挺先进?但我猜,它的电池芯实际上还是和全球的原材料供应链紧密相连。像钴、锂、镍,这些资源,别看价格稳定的时候少有波动,一旦供需失衡,价格都能飙升。
说到价格,我自己心里的感觉,日产电池的这个成本是多少?(心算:如果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0%左右,一台车售价在15万左右,电池成本估算在4-5万之间吧。不是很专业的数字,但大致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车企,宁愿把自产电池作为核心竞争力,甚至千方百计抢资源,就是为了把这部分变量控制得更稳。
这其中,我还记得修理厂那天一个师傅说:你别小看车,维修其实是一门哲学。他强调,像电池老化、充电系统、刹车等,都不是简单的换一块就完事,还得考量车龄、使用频率、充电惯,才能判断后续成本。这也让我想:新能源车的用车成本,和传统的燃油车差别大吗?我猜,可能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低。最起码,绝大多数市面上的车型,维护和电池更换的钱,加起来一年不一定比油钱省。
说到这,我脑子突然一抽,想起一个我没细想过的问题,这些大厂的研发团队,会不会有没有重点投入的技术?就像你老家的菜市场,卖的都是应景的货,只有极少数才是藏在角落的宝品。你看比亚迪海鸥,拼的是性价比,但那些潜力股其实在研发基金中,投入可能只有3%的分量。
不过也有个疑问:什么样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未来标配?自动驾驶,绝对是个折磨人的项目。我曾经听一位同行说,自动驾驶系统演进,其实像是猜谜游戏——越往后越难。真实世界里,像是在打牌似的,预案太多,随机情况太多,加上那些数据偏差和算法bug,让你真有点心累。
我自己也有点偏见:大部分消费者,从来没真正用过自动驾驶,反倒更关注续航和价格。很难说,这是偏见还是现实。你觉得呢?自动驾驶的多久能在普通人手里?也许都得经历几次摔跤,才会明白:车,还是得会跑就行。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个,我还想到另一点:我经常困惑,一个车企在追求技术极限的时候,是否会忽略普通消费者的感受?就像那次看到一个电动车座椅调节按钮,位置奇怪,还经常卡手。不考虑一下用的人——是不是很多创新设计,都走在了用户理解的反面?我看一款车,配置表上写得满满当当,但实际用起来,就是个鸡肋。
我知道,有不少车在细节上做得很好,比如底盘过滤震动、门把手的触感,甚至座椅的乳胶填充,都能让人觉得还挺贴心。但要是真的想彻底迎合用户,得从日常使用的微小惯入手,像个细心的按摩师,给你的生活加点润色。这也是一种技术的升级。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小时候寄宿的学校门牌,上面写着谨防疏忽,我一直记得。放在这儿,就是提醒自己:在新车技术这条路上,有时候细节才是硬核,比如:电动车的充电线路布局、后备箱的实用性、车内的存放空间。有一天早上,我开着车去超市,正试图找到那个隐藏角落的储物槽,结果发现,设计人员其实考虑得很周到,只是我没留意。
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复杂,真想知道,谁能做得最贴心,谁就能在这场赛跑中胜出。不知道还会有什么黑科技,能像今天这样,平平淡淡涌入我们的生活中。
车子还是一块生活中最真实的砖,有的时候,我会偷偷想: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数新技术?其实就像我喜欢跑步,简单、直接,把脚踩在地上,才最踏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