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了我终于赢了特斯拉一次……”,这句话在社交平台刷屏时,背后又藏着多少无奈现实:特斯拉车顶维权当事人虽拿到了法院责令特斯拉提供的完整行车数据,却仍要向特斯拉支付17万名誉侵权赔偿。一边是消费者知情权的司法确认,一边是维权者的金钱损失,这场“一半赢一半输”的官司,把新能源汽车维权的艰辛之路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
四年前上海车展的“车顶维权”,本质是场“数据”争夺战。特斯拉攥着行车数据不撒手,只给1分钟摘要,当事人拿不到证据只能用极端方式发声,最后落得行政拘留加赔钱。直到如今法院明确 “车企得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才勉强撕开个口子。可这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 —— 消费者要个数据得耗四年,弄不好还会背上“名誉侵权”的锅,这哪是维权?
更讽刺的是,这边国内车主维权举步维艰,那边澳洲直接对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动手,理由是垄断维修数据、逼车主找官方4S店。网友说“还是西药见效快”,一语戳破了关键:澳洲有《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兜底,车企敢藏数据就罚到你肉疼;而国内虽有反垄断法,但新能源车企因售后垄断挨罚的案例还鲜有看到。个别车企嘴上喊 “电池安全”,实则把维修数据当摇钱树,第三方修理厂连故障码都读不了,车主只能任由4S店独占定价权。
曙光也不是没有,近期六部门联合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合法维权这条路似乎开始有人护航了。曾经有汽修行业博主在社交平台说句车辆故障,就被平台判“涉嫌诋毁”限流,甚至是接到车企“名誉侵权”的起诉书,吓得亲历事实者不敢说话。本来消费者举证就难,如果连发声都要小心翼翼,这实在不符合维护健康稳定汽车行业发展的初衷。
新能源汽车业要发展,不能光靠技术和销量,更得给车主一条顺畅的维权路。别让“依法维权”变成一句空话,别让车企把数据垄断当理所当然,否则再火的新势力,也留不住心寒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