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那小城里,有条修车街,李师傅正坐在门口,一边抽着第三根烟。
他脚边的工具箱敞开着,梅花扳手、套筒这些陪了他十几年的老朋友,边角都磨得快发亮了,可这几天都没沾过一点油污。
街对面那家新开的新能源汽车体验店前年刚开张,今天特别热闹,销售员手举话筒大声喊着“三电终身质保”,声音飘了过来,李师傅条件反射似的把工具箱盖给扣紧了。
这事儿可不光他一个人的事儿。从2021年到2024年,全国范围内有超过一万家汽车4S店都关门歇业了,而那些更分散一些的汽修厂,倒闭的速度就更快一些。
行业数据显示,日均有超过20家汽修店贴出“转让”标牌。
挺有意思的,此刻街上跑的汽车并不少,甚至比三年前多出两成,只有一半是那些不用换机油、也不用修变速箱的新能源车。
谁也说不清这波变化究竟啥时候开始的,但大家心里都明白,那靠拧螺丝、换零件维生的时代,已经在飞快地走向尾声了。
从“拆发动机”到“读代码”的鸿沟
过去那会儿,传统的修车铺子,基本是靠燃油车的“毛病”吃饭。发动机跑个几万公里,总爱“烧机油”;变速箱用久了就会“顿顿响”;刹车片磨薄了得换——这些事儿,成了大家规规矩矩的“生意经”。
一辆燃油车一年里起码得去修理厂两趟,换换机油,检查一下电路,还调调刹车,每次花的钱少了几百,最多的时候能上千。
新能源车嘛,就像个“省心的好搭档”。没有发动机,所以不用烦换机油、火花塞;没有变速箱,省去换变速箱油的琐事;连刹车都靠电机回收能量,刹车片的磨损速度比燃油车慢了大半。
尤其要说的是,新能源车的心脏部件——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一般都保证五年以上的保修,有的品牌甚至直接喊出“终身质保”的承诺。
这一下子就把汽修厂的生意给截断了。
北京一家连锁汽车维修店的负责人算过个账:新能源车每年的保养支出,大概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而且进店维修的频率也少了将近一半。
之前一个月能做200辆燃油车的保养,现在换成新能源车的话,客户数量没变,收入却直接减了一半。
让老技师们更头疼的是技术门槛高。修燃油车主要凭“经验”,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知道哪个地方出问题;修新能源车可得靠“数据”,必须用专用仪器读取故障码,分析电池的健康状态。
这些设备一搞就是几十万,还得跟着车企的技术更新不断升级。比如某品牌的新能源车换了电池管理系统后,之前买的检测设备就直接“废”掉了,这对小型汽修厂来说,根本吃不消。
车主不敢来,店家不敢修
张女士的新能源车最近老是弹出“电池故障”提示,她绕了好几条街,也没敢去任何一家修理厂。
不是说不信师傅,真是担心出乱子。她指着车上的“高压危险”标志,说:“这东西电压有几百伏,要是修坏了起火,谁来担这个责啊?”
这种担心挺常见的。新能源车的高压系统就像个“隐形炸弹”,修的时候要是线接错一根,可能就会引起短路。
上海曾经出过这么一起事儿:有个汽修厂的师傅没把高压电彻底拆干净,就自己动手修电池,结果搞得电路短路,整辆车都烧得只剩个壳子了。
更头疼的是,新能源车的电池包密封得特别严实,自己擅自拆开的话,可能会毁掉防水效果,厂商也不肯赔偿了。
店家这边也是挺难为情的。天津一位做了20年汽车维修的老技师说:“不是不愿意修,是真的不敢动。”
他碰到过同行修新能源车电池,结果因为破解了厂家的加密系统,最后被指控“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修燃油车最多就是“修坏了赔钱”,换成新能源车可能“修错了要坐牢”,这么大的风险谁能扛得住啊?
就这样滋生了个怪圈:车主怕把车维修坏了,宁愿多掏钱跑去4S店;修理厂又怕担责任,不太敢接新能源车的维修任务。
到头来,新能源车维修的生意基本都被4S店牢牢把控——数据显示,超过80%的新能源车出问题后,最后都得回到品牌授权的4S店去修。
车企筑起的“围墙”
4S店能垄断新能源车的维修,少不了车企的“暗中帮腔”。不少品牌在购车协议里都明确规定:“未在授权店维修,即视为自动放弃质保。”
这就意味着,车主要是在外面汽修厂搞电池维护,就算只是换个零件,厂家也会有可能拒绝继续提供质保保证。
车企还掌握着“技术密码”,新能源车的故障码和电池数据全都被加密,第三方修理店想解密根本没门,就算有设备也读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内部人士爆料说,这家新能源车公司只让4S店用自己的诊断系统,配件啥的也得从厂里订外边买不到正品原厂的。
这样的垄断,弄得汽修厂根本没啥活路。
转型?比登天还难
其实也有人考虑过转变路子。江苏一家汽修厂老板花30万买了套新能源车检测设备,还派两个师傅去培训,结果半年下来,才做了12单新能源车的维修活。
设备天天在贬值,师傅的工资照样给,算够了还不如不弄。
转型下来那是真的费钱,一套基础的新能源车检测设备的50万左右,专门修电池的设备还得上百万元;技师培训也挺折腾,45天的速成班学费差不多1.5万,学完也只能搞搞简单的故障。
更头疼的是,新能源车的技术升级速度快得吓人,今儿学的东西,明年说不定就落伍了。
招人真是不容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干汽修,觉得又脏又累,更别提要掌握哪些复杂的电路知识了。
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修方面的人才缺口超过80万,现有技师中能熟练搞定“三电”系统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招个懂新能源车维修的师傅,工资得比老技师高出一半,小厂根本请不起啊。
现在已有一些人开始寻求新的门路。河北的一家汽修店转变思路,专做“电池回收”这块,把拆下来的旧电池拆开来做再利用,靠这个一年赚个20万左右挺轻松。
深圳的几家门店聚在一起买了套检测设备,按照单次使用来分摊成本,算是能接一些基础的新能源车保养业务了。
这些尝试也许微不足道,不过至少表明,行业也在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转变。
就像那位河北的老板说的:“车一直得修,只不过修的方法变了。过去靠蛮力,现在靠脑子,跟不上节奏的人,就只能被甩在后头。”
落幕与开场
这场因为新能源车引起的行业大变动,本质上就是一次“技术替代”的过程。汽车从“机械设备”转变成“电子设备”,维修方式也由“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儿。”
那些不再存在的汽修店,并不是被新能源车打败的,而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变,最终输掉了。
未来的汽修街,大概会出现更多挂着“新能源授权”牌子的门店,技师们可能会拖着平板看数据,而不是还拿着扳手在拧螺丝。
不管怎么变,始终不变的一点是:会搞定难题的人,永远都不会饿肚子。
这回呢,吃饭的方式得换个花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