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队登上世界车展舞台之后,中国品牌依旧任重道远
不同于往年,中国品牌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在熙熙攘攘的国际车展舞台上,这一次的慕尼黑车展,以比亚迪、长安、小鹏、零跑、一汽等为代表的中国军团,却以占比过半的姿态,成为展会当仁不让的主角——参展的29家汽车主机厂当中,中国厂商占到14家,欧洲品牌则仅为10家。
上一届慕尼黑车展(2023年),中国品牌的身影只有9家,想不到两年后,便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反客为主”,成为全球媒体及行业从业者热议的焦点。
作为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或者高光时刻,这一次中国军团纷纷拿出“看家本领”:零跑汽车全新轿跑Lafa 5全球首秀、比亚迪展示“兆瓦级闪充技术”,并欧洲首发海豹06DM-i旅行版;小鹏汽车全新P7在慕尼黑完成海外首秀;阿维塔全球首发品牌首款概念车VISION XPECTRA;红旗EHS5(天工06)海外首秀……众多新车型、新技术在全球或欧洲市场第一次亮相,足见中国品牌对欧洲市场的重视。
而之所以如此重视,跟中国新能源技术领先全球,中国品牌自信心爆棚;借势国际车展舞台(慕尼黑是五大国际车展之一),以期提升中国品牌形象;中欧合作契机增加,机不可失等多重因素叠加有关。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略显残酷——中国品牌在国内卷不动了,寄希望于开垦海外更广阔的市场。对于国内已经红海一片的竞争环境来说,国外虽然限制因素更多,但新能源无疑是蓝海一片,欧洲地区更是各大品牌垂涎的重要阵地。
作为百年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欧洲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先后诞生了如奔驰、奥迪、宝马、保时捷、雪铁龙、阿迪顿马丁、法拉利等诸多全球知名的品牌。而保时捷、BBA、大众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更是本次慕尼黑车展举办地——德国汽车工业的标志,能在德国老家秀一秀肌肉,是无数中国品牌的愿望。
当然,面对中国军团的“踢馆”,欧洲品牌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方面通过积极布局新能源、智能化,向外界展示自身在产业变革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一方面也在通过积极的舆论造势,试图说服政府和民众:“全面禁止燃油车不现实”,以便保留自身作为传统内燃机技术“元老”的一点颜面。
比如,在慕尼黑车展前夕,宝马便全球首发了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43英寸沉浸式投影技术与17.9英寸中控屏、最新的视平线全景显示(Panoramic iDrive)系统等,充分显示了宝马在电动化、智能化方向上的布局和野心。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新世代不只是一台新车,更是一次彻底的产品迭代,一次重塑品牌的重大跨越。
但与此同时,其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对欧盟计划2035年逐步淘汰燃油汽车的政策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 “重大错误”。他主张应采用涵盖车辆全供应链的排放核算体系替代现行政策,并敦促欧盟监管机构在2035年后允许使用环保燃料。
奔驰方面,全新GLC 400 4MATIC纯电车型迎来全球首发,该车配备了高性能电驱与先进数字化界面,并将于2026年下线。其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追赶姿态,也不遑多让。
另一方面,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松林也对《商报》表示,若欧盟2035年新车全面电动化,欧洲汽车行业将在电池供应链上高度依赖亚洲,他还曾警告欧洲汽车市场可能面临 “系统性崩溃风险”。
由以上可以看出,面对中国新能源在全球攻城略地,欧洲品牌的矛盾心理昭然若揭。不同于丰田张男对新能源的嗤之以鼻,欧洲品牌的表现既务实又有几分不甘。
结语:
中国品牌进军全球,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今年参展的这14家中国车企,不过是一个缩影。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地区法规等种种不确定性和限制因素,中国品牌向外走的步伐可能会迂回,但持续向前的节奏不会停止。
当然,面对中国品牌的进攻,全球品牌也不会“缴械投降”。长期看,全球品牌的拉锯战、抢夺战只会愈演愈烈,孰胜孰负,尚无定论。
本届慕尼黑车展,中国品牌可谓大放异彩。但整体来讲,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相较于全国上百家车企而言,这14家走出国门的车企不过是微小的火焰。中国品牌要想真正树立全球影响力,奠定全球领先地位,还需要中国品牌携起手来,一起做大全球影响力,中国品牌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汽车工业的强手之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