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的黎明时分,三菱曾如同一位慷慨的启蒙者,为无数国产车型注入了澎湃的“心脏”。
回望2025年7月,当它在华的最后一座发动机工厂悄然更名,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让笔者不禁感叹:“发动机教父”的谢幕,是否预示着某些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中国市场,一场“内卷”的生存考验
“为何这些在国际市场依旧游刃有余的巨头,却在中国市场铩羽而归?”
这不禁让人深思。
许多人将原因归咎于国内新能源政策的倾斜,认为这挤压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然而,当我们拨开迷雾,以“局内人”的视角审视,会发现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甚至可以说是“替罪羊”。
新能源的爆发,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在2021年之前,燃油车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彼时,丰田、大众、日产等品牌正值销量巅峰,风头无两。
反观那些如今黯然退场的讴歌、菲克、雷诺,它们的问题早已显现。
2020年,讴歌销量仅1.12万辆,同比下滑24.2%;菲克更是惨淡,全年销量4.05万辆,同比暴跌45.18%;雷诺也未能幸免,销量腰斩至2.1万辆。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难道仅仅是政策的“锅”吗?
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市场的“极致内卷”以及某些车企对本土用户的“疏忽”。
当自主品牌在配置、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火力全开、不断刷新用户期待时,一些合资品牌却固守陈规,用十年前的技术、二十年前的思维来应对。
空间局促、配置寒酸、动力平平、油耗偏高,这些“老三样”早已让中国消费者审美疲劳。
更令人扼腕的是,20多万的车,连个CarPlay都要加钱选装,这种“不走心”的操作,岂能不让用户寒心?
“为中国市场做产品”,这句看似朴素的口号,却成了某些巨头的“天书”。
Jeep的指南者、自由光,全球同步的策略,却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更大空间、更低油耗、更智能化的渴望。
讴歌TLX-L加长了车身,却依旧沿用老旧的动力平台和过时的内饰设计,这难道不是在用“老酒”装“新瓶”,企图用品牌溢价来弥补产品力的不足?
“品牌”二字,终究是需要实力来支撑的。
如果你的品牌没有大众、丰田那般深厚的情怀积淀,没有奔驰、宝马那样与身份地位的强关联,甚至连服务体验都乏善可陈,那么,消费者凭何买单?
实践反复证明,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人傻钱多”的时代。
用户会比拼参数,会体验,会刷视频,甚至能如数家珍般说出几个知名测评博主的名字。
在这种环境下,妄想凭借一个“进口血统”就能“躺赢”,无异于缘木求鱼。
海外市场的“温室效应”与中国的“生存法则”
那么,为何这些车企在海外市场却能“活得滋润”?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它们并非在中国“不行”,而是因为在中国,它们不得不面对“不卷就会死”的残酷现实。
在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竞争环境远不如中国激烈,用户对产品的容忍度也更高。
以Jeep为例,在美国,它早已是“越野图腾”般的存在。
即便产品更新缓慢,油耗高企,依然有拥趸为其买单,因为他们钟情于那种粗犷的品牌文化。
又如讴歌,在北美,它能凭借本田庞大的用户基数“顺水推舟”地获得销量,用户对内饰、配置的要求并非那么苛刻,核心在于长期建立的信赖感、成熟的经销网络以及根深蒂固的用车习惯。
然而,当这些品牌踏足中国市场,过往的优势荡然无存。
它们失去了渠道的先发优势,品牌的情感价值在中国消费者心中难以建立,服务体系更是“水土不服”。
更致命的是,在本土品牌日益强大的产品竞争力面前,它们的产品显得相形见绌。
仅仅依靠“海外销量好”的标签,已不足以赢得中国市场的尊重。
笔者以为,这些国际市场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理想国”。
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早已形成了本土品牌与地方保护主义的“铁壁合围”。
外来者想要突围,难如登天。
在美国,本土三大品牌与日韩系占据了主导地位,零售、金融、售后等环节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外来者根本无从插足。
即便产品再优秀,也可能在关税、监管、认证、经销体系等环节被层层设卡,寸步难行。
在日本,本土品牌市占率更是高达95%以上,市场早已形成“内循环”的稳固格局,菲亚特、雷诺等品牌在日本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难道不是一道道坚实的“护城河”吗?
可以说,许多国际品牌在本土看似“活得好”,实则是在“吃老本”,依靠祖传的份额、固化的渠道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
即便产品更新缓慢,老旧,也总有人买单。
开放市场下的“真功夫”较量
所以,归根结底,中国市场之所以成为不少汽车巨头的“滑铁卢”,并非因为市场封闭。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空前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为有实力的后来者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也对那些缺乏“真功夫”的品牌,构成了严峻的生存考验。
三菱的谢幕,讴歌、菲克的黯然离场,雷诺的步履维艰,以及日渐式微的英菲尼迪、捷尼赛思…
…
这些案例无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在中国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唯有不断进取,拿出真本事,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那些固步自封、不愿为中国市场做出改变的品牌,终将在这场激烈的“生存游戏”中被淘汰。
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市场留给所有玩家最深刻的“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