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汽车市场里,特斯拉一宣布全球交付突破49.7万辆了,创了不少纪录。而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光纯电动车的销量就猛增到大约58.2万辆,真是让人挺惊喜的。
这事儿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赢了,还凭借超出8.5万辆的巨大差距,把之前的霸主甩在了后面。从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这已经是比亚迪连续第四个季度在纯电动车销量上超过特斯拉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比亚迪这匹黑马突然崛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呢?
高端打法不香了
要是咱们把时间线推到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早已冲破了326万辆大关,里面纯电动车差不多占了一半,达到了惊人的160.6万辆。
再看看特斯拉,去年同期的全球交付量实际上出现了大约5.9%的下降。说起来,一增一减之间,比亚迪在纯电动车市场已经超前了接近40万辆。
长时间以来,特斯拉几乎被认为就是电动车的代表,它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种成功的典范:凭借最先进的技术和无可比拟的品牌声誉,走高端路线,赚取丰厚的利润。
不过,今年的财务报告一出来,才发现,这套玩法其实也并非铁板一块,漏洞不少。
虽然特斯拉在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涨了12%,拿到281亿美元,连华尔街都没料到,但看似光彩耀眼的收入背后,利润却一下子大跌了个底朝天。
净利润比去年减少了差不多40%,只剩下13.7亿美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率也滑落到令人担忧的4.9%。就像一个看起来壮实的巨人,实际上却开始曝露出虚弱的苗头。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里,特斯拉的销量同比下降了超过10%,这无疑是个挺危险的信号。
为了撑住局面,特斯拉甚至推出了六座版ModelY这样的车型来刺激销量,但这更像是临时的应急措施,而不是真正长远的战略布局。
这时候,比亚迪可就走出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子。
它没死磕高端市场,而是打造了一套从10万元左右的海豚,到30万元左右的汉系列,衔接得天衣无缝的产品线,覆盖了最大的消费者群体。
更关键的是,它采纳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双轨发展的方法,巧妙地适应了各地、各类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这种“规模普惠”的策略,真是把市场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光在国内大展拳脚,还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拓展,攻占了不少地盘。
卷续航不如卷安全
要是说,比亚迪带来的第一个浪潮,是市场策略的变化,那么,技术路线的彻底革新,算是它重塑行业格局的第二大利器了。
曾经,电动车圈里的竞争核心一直聚焦在特斯拉擅长的方面:续航能跑多远,百公里加速能多快。
现在,大家要问的,变成了一个更核心、更直击心坎的问题:你这车到底靠不靠谱?比亚迪用它那刀片电池,给出一个让整个行业都惊艳的答案。
今年,这项技术就披荆斩棘,提前完成了原定2026年才正式推行的中国新国标GB38031—2025的全部考核。
这套新国标被业内人称为“史上最严”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里面增加了不少极端甚至有点变态的测试项目,比如模拟车辆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底部撞击,以及在快充循环之后的安全性能检测。
在那个最重要、也是最能反映电池本质安全性的针刺穿透测试中,刀片电池表现得简直惊人,没有明火、没有烟雾,也没有爆炸。
就算被一辆50吨的卡车狠狠碾过去,这块电池还能照常运行,表现得挺坚韧的。
如此近乎偏执的安全执着,正在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全新、以安全为基础的技术典范。
这可不是某个单一技术偶然取得的突破。翻翻那两家公司的专利库,就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到了今年为止,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发明专利数已经超过了3.2万项,其中,和直接涉及电池技术有关的专利就有9847项。
相比之下,特斯拉在同一块领域的专利数量是7629项。
当一个公司不仅能开发出可靠的产品,还能凭借坚实的技术底蕴引领和定义“啥才算安全”的行业规矩时,它的身份就悄悄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不再只是个参与者而已。
出海不是卖车那么简单
现在国际格局变得不一样了,玩法也完全不同。特斯拉的全球布局,更像是“直接空降”的模式:依靠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统一的产品标准,直接闯入各个国家的市场中。
上海的超级工厂就是这个策略的重点支撑点,第三季度就为全球带来了大约17万辆的产量。
但这个模式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遇到那些更熟悉本土市场的对手时,就显得有点吃力。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同时,欧洲的局势也不好看,情况同样不乐观。
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五个主要汽车市场,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赶超了特斯拉。
尤其在德国这个汽车工业的核心地带,比亚迪的销量同比大涨了高达824%。在西班牙,它的销量已经是特斯拉的三倍多。
在法国,比亚迪终于首次超过了特斯拉。海外市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5月,它的海外月销量差不多达到了9万辆,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还多了大约133%。
比亚迪的国际化布局,走的可不是一般的道路,而是一条更深、更重的“生态渗透”之路。它不止是把汽车卖出去,而是在那些地方真正扎根,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圈。
在巴西,比亚迪投资搭建了生产工厂,公司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也是在这里下线的。
更有意味的是,巴西总统卢拉亲自买了一辆比亚迪,毫无疑问,这也算是对他们本土化策略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
在欧洲,比亚迪选了匈牙利建厂,作为拓展整个欧盟市场的基地。这种把制造业搞本地化的做法,不光能省点开销、躲避一些风险,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圈子。
更让人吓一跳的是,比亚迪的全球布局不仅仅是卖车这么简单,他们已经把技术也开放出去啦,正式授权给国际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使用他们引以为傲的DM-i混合动力技术。
这事儿表明,比亚迪不仅在打造自己的产品,也在把自己的技术标准往外输送,让那些曾经的行业巨头也融入到它的技术体系里。这才算是“生态植入”的大师级表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