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极氪合并,汽车品牌淘汰赛加速升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吉利整合战略推进

7月15日,吉利汽车宣布和极氪智能科技完成合并,吉利将收购极氪剩余的全部股份。这次合并被视为吉利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重要一步。

其实,这两年吉利一直在做“减法”,把之前分立的品牌和子公司逐步整合。比如,几何和翼真并入银河,领克也并入了极氪。目的是让公司更集中、更高效。

吉利极氪合并,汽车品牌淘汰赛加速升级-有驾

车企整合品牌趋势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说说这件事。

不只是吉利,长城也在做类似的调整。2023年,欧拉和沙龙合并,变成一个专注于纯电的品牌。到了2024年,欧拉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开始并入哈弗体系。再到2024年底,魏牌和坦克也整合在一起,一起发力高端新能源市场。这说明,长城也在减少分散,集中力量。

企业这么做,其实是因为市场变了。以前是多品牌打仗,现在是收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现实情况是,国内车企太多,竞争太分散。目前有超过130家整车厂,几百个品牌在抢市场。每年推出几百款新车,但每款车月销量只有几千台,有的甚至只卖几十台,资源浪费严重。

对比一下国外的大公司,比如大众和丰田。丰田旗下只有四个主要品牌,大众也不过十几个。而中国车企品牌太多,反而让资源被分散了,不容易做强。

所以,现在车企开始合并品牌,其实是顺应趋势,把力量集中起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吉利极氪合并,汽车品牌淘汰赛加速升级-有驾

多品牌管理难题

一个车企如果只做一个品牌,只需要一套管理体系就够了。但如果要做两个品牌,就得建两套体系;四个品牌的话,就要建四套管理体系,还要建四套营销系统,这样成本会大幅上升,资源浪费严重。

在服务方面,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4S店系统、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和广告投放,浪费尤其明显。

研发方面,虽然有些技术可以共用,但每个品牌还是需要单独的研发系统。

生产方面,即使工厂可以共用,但不同车型的标准和要求不一样,也会分散资源,提高生产成本。

以前,企业为了覆盖更多市场,推出多个品牌,想通过“多生孩子好打架”来扩大影响力。但结果证明,品牌太多反而不好,企业很难把每个品牌都做好。与其做一堆不具竞争力的小品牌,不如集中力量,把一个品牌做强,打造一款真正有影响力的车型。

吉利极氪合并,汽车品牌淘汰赛加速升级-有驾

聚焦爆款,集中优势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聊聊这个现象。

现在有很多车企,比如特斯拉,品牌不多,只有Model Y、Model X、Model S、Model 3这几款,但每款都卖得非常好,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小米汽车也一样,只推出一款SU7,一个月就卖出两万多台,比蔚来几个品牌加起来还多。这说明,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爆款,效果反而比多生孩子打群架更好。

传统车企也慢慢意识到,分散发展不好。他们之前是“撒豆成兵”,搞了很多品牌,结果管理复杂、成本高、内耗大。后来他们开始“握手成拳”,把一些品牌合并,走“撤藩归源”的路子。

合并的好处很明显:管理更简单,成本更低;研发能协同,效率更高;采购规模大了,价格更有优势;生产线也能充分利用。

更重要的是,品牌定位更清晰了,内部竞争少了,合作多了。比如极氪和领克合并后,极氪专注30万以上的豪华纯电市场,领克则主打15到30万的中高端混动市场,两者互补,不再互相抢市场。

吉利极氪合并,汽车品牌淘汰赛加速升级-有驾

汽车品牌整合趋势

吉利把极氪合并后,能覆盖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插电混动、甚至醇氢动力的各种车型,价格从5万到80万都有,几乎全包了。

长城把坦克(主打硬派越野)和魏牌(高端新能源)合并,避免在20万到30万这个价位上互相抢资源。一个走家用路线,一个走越野路线,各自专注自己的领域,减少内部竞争。

欧拉好猫等车型进哈弗的门店,能利用哈弗已有的销售网络,节省开店成本,也增强了竞争力。

现实是,中国市场的容量有限,撑不了几百个汽车品牌。很多品牌合并或消失是大趋势,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一些小品牌,很难活下去。

几年前还有三十多家新势力品牌,现在只剩十几家了。很多品牌退出市场是必然的。前几天,广汽菲克宣布破产,国产Jeep正式退出中国。一些传统品牌也在经历残酷的淘汰。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市场还会继续洗牌,淘汰会更彻底。一些新势力可能会退出,一些传统车企会主动调整。我们熟悉的品牌,可能一个个都会慢慢消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