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最近欧拉搞了个操作,把已经停产的黑猫、白猫叫了次“回巢”——官方点名:得回去换电池。
看起来声势挺小,只召回了67辆,但别小看了这区区几十台电动小猫,其实背后的门道,怪多的。
你要真问一句“这动作是不是慢半拍”,嘿,还真有点玄学气息。
讲道理,电池安全出毛病,不早点招呼一声,真容易闹大——但这事为啥这会儿才折腾?
怎么,不着急了吗?
先不急着给欧拉判个“迟到大王”,咱先拆开细瞧瞧细节。
按照官方说法,这批有问题的黑猫造出来的时候,时间是卡在2021年7月到2022年4月。
白猫那边,也接近,全是21年下半年做的。
然后,欧拉说要召回,这备案时间,嘿——拖到2025年8月底,看着清晰其实有点离谱。
大部分品牌遇到电池隐患,通常心里就跟捏了个定时炸弹似的,能不拖就不拖,晚一天都睡不踏实。
可欧拉这边的反应,属实有点慢半拍。
这不是我说的,这不,网上群嘲“还不如等个三年期满直接过保得了”,怎么点也轮不到官方大动作,不怕天早黑就怕事晚发呗。
当然也不是全无苦衷,要知道电池这玩意,在新能源车里,那可真是“心脏”级玩意,比你手机起火还凶险。
这回出问题点,说是电芯生产时的正负极片有偏移——白话点讲,细小的不匀称可能会导致自放电,极限状态就是过热。
换句话说,车有自燃风险,咱普通人肯定不想自家“猫”哪天半夜真烧成“火猫”。
但为啥问题拖了快三年才上桌?
是因为风险刚曝光?
是用户着实出了事?
还是厂家自查自觉?
这些理由,你信哪个了?
其实欧拉搞召回,这还不是头一回。
想起来2021年那会儿,iQ系列也翻过一次。
那次是因为电池和软件的匹配有猫腻,用户开着开着突然电量掉块,觉得像莫名其妙“被降级”。
说改进,其实是把原有充电速度和续航强行“砍一刀”,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尴尬平静。
车主嘴上说“升级”,心里全想着“为啥越升级越拉胯”?
这种委屈谁没过?
而这次,欧拉干脆把锅往硬件那甩,好歹给问题车换掉整块电池模组,算是从源头解决。
大多数网友看完描述,说两句“算你有进步”,但和提早召回的日系老厂们比,咱还是差了点意思。
可别只想着停产车,不影响销量。
欧拉别忘了,黑猫、白猫曾是你们家打开新能源市场大门的“首发工具人”。
那会儿欧拉靠它们卖了多少台,低价+萌系造型圈了多少城市小白领?
成本涨了,车型退了,可谁说你就能慢条斯理去收尾了呢?
还有个问题,停产了才召回,是不是因为“不再掺和核心市场”压力小了,决策也就松树了?
这事吧,业内说法都一个套路,“我们还关心停产车,负责任”,但实际上一边召回一边销量暴跌。
今年上半年欧拉只卖了1.46万辆,同比去年掉了快七成,直接成为长城汽车的“销量倒数王”。
老百姓买车不是傻子,记记召回历史,再看看新车质量通报,那种品牌信誉,是四两拨千斤的死磕活头。
话说,今年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召回数字也不算低。
光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召回就超过385万辆,单是因为电池相关的就有近30万。
怎么看都不是谁一家独犯,安全隐患这碗饭谁都得吃点。
但“行业普遍存在”就能拿来当挡箭牌吗?
用户的心理最多能安慰半分钟,归根到底,买家只想要个靠谱产品。
咱换个视角想想,为啥电池出事故总能拉到整个品牌的底线?
不是说别的,就是怕一出事不光伤个人安全,还顺便把品牌口碑全都搭进去。
2021那波iQ刷软件去规避电池问题,没拦住口碑流失,结果到现在欧拉“信任修复”都还没攀回高点。
品牌如果长时间游走在“补救划水”边缘,谁还相信下款新车就能靠谱?
毕竟,今年欧拉的主力已经全面从黑白猫转向芭蕾猫、闪电猫等高端玩法。
要是根子里对安全的反应机制还是老一套,市场那股信心,伤一次补得回来,伤两次就真成老赖了。
再说一点,你看欧拉这波召回,虽然拖得久,可也有骨气地认了账。
免费更换电池,在咱们新能源圈里,还真不是所有厂商都肯痛快这么干的。
有的品牌遇到类似毛病,净想着打游击,能升级系统就不动硬件,结果治标不治本,治了半天车主怨气拉满。
欧拉这次绕不开,只能拿钞能力补锅,至少补偿客户这一条,真的比只玩策略要踏实些。
但大象转身终究慢,如果想赢回消费者的心,得靠未来实打实的质量提升。
有意思的是,欧拉早期面对黑猫、白猫这些走低价高销量路线的产品,在销量冲高之后就迅速选择收缩,精力翻去新高端。
“初恋死在现实”,有人吐槽欧拉“割完韭菜变高冷”,实属点到了新能源行业残酷生长的软肋。
一旦早期主力产品停产,老用户安全隐患反应慢、补偿不到位,长线信任原地“狗带”很快。
不然,数据上销量立马雪崩,有的品牌三年干不过一波召回危机。
再爆个小料,2021年那会儿欧拉iQ其实并不是完全主动自查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入调查后,厂家才“想起来”全面行动。
这说明什么?
就是反应机制“踢一脚走一步”,自身体检那环节,还真是七拼八凑。
如今再回头看,“快一步和慢一步”,反应出来的企业哲学天差地别。
哪个车主不希望自家开的车在第一时间把安全隐患剪掉,谁会蠢到等它出大事再补救?
那问题来了,新能源车以后怎么避免下一个“电池门”?
最直接一点,品牌未来得有更快的风险响应。
事情发现后,少了哪个通道都别卡着流程等人催,等出现投诉了才推锅可不好。
第二,要自家产品多一点底气,电池不放水、不投机。
电池技术攻关得下本,质量监测不能只靠下游反馈。
不是每次都能靠免费换件补锅,早预防比晚治疗划算多了。
当然,换电池归换电池,对受害车主来说,三年“担忧期”白白熬过,并没有多少安慰。
你说召回规模小,是不是“伤害有限”?
不一定。
这可是一块公司信誉的试金石。
一次慢反应,如果扩展到下次,恐怕谁也顶不住被质疑的舆论风暴。
咱就说一句大实话:企业敢立正认错,有点担当。
可如果本质上不想提前预防、快速公开,老百姓用脚投票也不是闹着玩的。
2025年销量暴跌就是镜子。
欧拉要真不想以后一直被“迟到、补救”标签捆牢,还得练内功,把自查和召回机制走在行业前面。
要不“这波过后还有下一波”,谁都不敢保证。
好了,这场聚焦看下来,你又怎么看?
有没有觉得新能源圈的召回机制还真考验企业良心和行业方向?
留言说说呗,如果坐标正好是欧拉车主,更欢迎来爆料讲讲感受。
咱吃瓜不怕晚,关键是怕瓜烂了没人管——你觉得呢?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