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动车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增程式技术在当前市场更具现实意义。
正因如此,原本对立的两种技术路线的车企开始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华为发布纯电动车型的同时,小鹏汽车随即展示了其增程技术方案。
企业唯有在纯电和增程两个领域都具备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令人费解的是,当小鹏都已明确转向时,蔚来却仍在犹豫是否布局增程市场。
作为技术实力和品牌调性兼具的企业,蔚来若能推出增程产品必将改善销量困境,但其始终按兵不动。
业内专家对此给出了精辟分析,其观点直指问题核心,令人信服。
第一点,蔚来的换电战略与增程技术存在根本性冲突
对其他车企而言,增程是产品线的补充,但对蔚来却是战略干扰。
主流电动车企采用充电模式,而蔚来坚持换电路线。
若仅是尝试性布局尚可理解,但蔚来已将企业命运押注于此。
目前2500座换电站的建设,耗费八年时间和970亿元资金投入。
如此巨大的资源投入,几乎可以说蔚来造车就是为了推广换电模式。
不仅自身坚持换电路线,还积极游说其他车企加入。
其战略意图在于建立行业标准,让所有电动车都采用蔚来换电系统。
本质上,蔚来试图取代传统石油巨头的能源供给地位。
不论最终能否成功,这种战略布局确实极具野心。
换电业务已成为蔚来最核心的战略方向。
任何与燃油相关的技术方案都会遭到蔚来的排斥。
李斌近期明确表示:"与其投入150亿研发增程发动机,我更愿意用来扩建换电站。"
这表明蔚来获得融资后,仍会优先发展换电业务。
不仅对增程技术持保留态度,蔚来对纯电车型的投入也相对有限。
纯电产品至少能与换电业务形成协同,而增程则完全背离战略方向。
相比之下,小鹏等企业没有这种战略包袱,可以自由布局增程市场。
第二点,增程技术的市场推广并非易事
这涉及到更深层的商业逻辑。
制造业的难点不在于产品研发,而在于市场销售。
从技术实现角度,增程系统确实相对简单。
其本质就是在电动车基础上增加燃油发电系统。
利用现有电动平台可以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更关键的是,较小的电池容量降低了对尖端技术的依赖。
例如,纯电车型普遍采用800V高压平台,而增程只需400V即可。
这使得增程车型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但技术门槛低并不意味着市场容易开拓。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赢得消费者认可。
以奇瑞为例,虽然具备品牌、资源和技术优势。
本以为能轻松打开增程市场,却难以与问界、理想等品牌竞争。
数据显示,理想10月销量达5.15万辆,而星纪元ET仅2300台。
不仅奇瑞表现平平,长安等品牌也面临同样困境。
更严峻的是,还有众多车企正准备进入增程市场。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蔚来即使入局也难有胜算。
第三点,小鹏的智能驾驶优势更适合增程路线
可以说,小鹏发展纯电是战略偏差,转向增程才是正确选择。
市场现状清晰表明这一趋势。
除蔚来外,畅销的高端电动车都主打性能优势。
小米SU7和极氪001等车型都在强化赛道表现。
只要性能足够出色,消费者可以容忍电耗和智驾的不足。
但小鹏的产品策略恰恰相反。
虽然智能驾驶领先且能耗优秀,但性能表现相对平庸。
这导致其在高端电动车市场难以突破。
近期推出的Mona系列仅定位入门市场。
相比之下,增程路线更能发挥小鹏的优势。
前文提到,增程产品研发容易但销售困难。
关键在于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增程竞争的核心是智驾和续航。
目前主流增程车型纯电续航仅200公里。
而小鹏的技术可实现430公里续航。
在智能驾驶领域,能与小鹏抗衡的只有问界。
放弃这样的优势确实可惜。
反观蔚来,其换电特色无法移植到增程产品。
综上所述,增程技术本身并不复杂,蔚来不布局是战略选择使然。
换电业务在其战略版图中占据绝对优先地位,纯电都要让步,何况增程。
小鹏没有这种战略束缚,可以灵活调整产品路线。
更重要的是,小鹏的技术优势在增程市场更能凸显,做纯电反而显得平庸。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小鹏将重点发力增程领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