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杀伐决断!

一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明星、吉利旗下的极氪科技赴美上市,成为继蔚小理之后又一个造车新势力标杆,且创下了最快上市速度,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孰料一年后,李书福突然宣布,吉利汽车将全面收购极氪,实现私有化退市。这样的惊天反转,让吉利、极氪和李书福站上了风口浪尖。

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极具冲击力的一幕,或者说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一个新造车明星从美股退市,委身于吉利汽车集团,相当于转身投向火热的港股——它一面指向中概股的融资困境,一面指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合大势。这是迫使李书福做出退市动作的两大原因。

聪明的老板都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并且能果断决策,动作迅捷。不必为极氪可惜,回归吉利汽车集团后它将被并表,放大这家公司的估值。

过去数年,李书福纵横捭阖,进行了无数的多品牌资本化运作,从自创的银河、领克、极氪,到收购的沃尔沃、莲花、极星,坐拥十几个汽车品牌,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如今,是时候收缩合并了。

李书福杀伐决断!-有驾

回归“一个吉利”,意味着吉利接下来的模式更接近于比亚迪,即在一个集团、一个资本平台下面的多品牌运营,但强化的是吉利集团品牌。这就像是,五指聚拢,攥紧拳头,打出去才能更有力量。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决赛已经到来,市场容不下那么多品牌,最后活下来的巨头只会有几家,而谁,不想被记住姓名?

-1-

2025年5月7日,当吉利汽车宣布以每股25.66美元私有化极氪时,所有人都感到很突然。仿佛昨天才刚敲钟,今天就要退市,太快了。上一次,闪电上市又退市的中概股,是滴滴。

但细细一想,极氪退市是多重压力交织的必然。上市一年,其市值从98亿美元缩水至64亿美元,市销率仅为0.7倍,远低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极氪引以为傲的技术基因,未能被投资者认知、认可。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中美博弈2025年4月美国证监会启动中概股退市调查,虽未将极氪列入“预摘牌名单”,但合规成本已蚕食融资能力。一年来,除了IPO融资,极氪再无其他融资动作。作为上市的主要目的,没有融资便失去了意义。

从诞生到上市仅用四年的极氪,以不足一年美股生涯完成了资本市场的“折返跑”折射出中国车企在百年变局中的生存法则——当全球化的潮水退去,回到有利于自己的主场才是真理。

巧合的是,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创造条件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提振了信心。

而在退市后,极氪将彻底回到吉利汽车,融入其港股主体中。这也能让极氪的价值,在港股发挥出来。

另外一些巨头的动作,也可以侧面印证李书福的考量。最近,宁德时代、与华为深度绑定的赛力斯等公司,也启动了港股IPO。而另一些消费类公司如老铺黄金、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后,市值大涨,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

这是李书福对其造车资本化路线的修正。几年前,他分拆极氪冲击美股,为的是那广阔的全球市场和热钱;如今,他转投港股,想要博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支持中概股回流的政策东风,更让极氪的退市成为中美产业博弈的微观注脚,预示着技术自主与资本本土化的双重觉醒。

-2-

极氪退市,除了外部因素,更根本的,新能源汽车蒙眼狂奔十年后,来到了决赛点,李书福必须战略聚焦,回归“一个吉利”,全力迎战对手。

这背后,有被称为中国汽车界“疯子”的李书福的不甘心,以及大野心。

曾几何时,吉利曾是中国汽车民营品牌的老大,而那时比亚迪的王传福还在苦苦挣扎,无人理会。

但在近几年,比亚迪凭借多年的新能源布局一飞冲天,登顶全球之王,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将吉利等中国车企远远抛在身后。

而吉利近年的多品牌战略如同战国诸侯:几何、银河、极氪、领克在10-40万元价格带贴身厮杀,各自组建智驾团队,甚至出现溢价争夺宁德时代电池配额的荒诞剧。

这种内耗在2024年达到临界点——极氪全年亏损58亿元,领克燃油车占比仍超40%,资源分散使吉利在智能化军备赛中渐失先机。

今年前四月,极氪销量增速放缓,4月更是出现了15%的下滑,李书福急调老将林杰到极氪救火,效果未知。

事实上,李书福早已着手收缩聚焦。2024年9月,吉利发布《台州宣言》,揭开战略整合序幕,将十余个子品牌收束为极氪科技集团与吉利汽车集团两大阵营,第一步便是将领克并入了极氪。

李书福杀伐决断!-有驾

如今,极氪再次并入吉利汽车,战略上更加趋向于“一个吉利”。其整合的底层逻辑是规模的极致追求,吉利渴望再次成为第一,对抗老对手比亚迪。

从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极氪的战略收缩,既是当前车市内卷到极致的缩影,也是一家自主品牌车企在新时代的野心,苟无成,毋宁死。

全行业来看,李书福对吉利的收缩整合,并非孤例。

“一个比亚迪”在国内外狂飙突进,一年卖掉了400万辆车,当新势力黑马零跑定下百万辆销售目标,当问界M8订单大爆,华为造出五界,所有的车企都强烈地意识到,活下去、生存的基础,仍然是规模。

而规模最大化的利器,当然是一体化作战。吉利之外,长安与东风结盟、上汽智己与飞凡潜在合并,广汽埃安不再追求分拆上市,无不印证着“集团军作战”时代的来临。

这种转变的底层逻辑是产业规律的重归——当电动化转型进入深水区,规模效应与资源整合能力取代融资能力,成为决胜关键。

吉利战略整合的涟漪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范式,回到规模的极致竞争。极氪的退市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操作,而是一场中国汽车工业的成人礼。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至今日,已到了决战生存的时刻。李书福坚决从美股撤退,就像2018年喊出“活下去”的万科郁亮一样。

李书福杀伐决断!-有驾

当李书福“回归一个吉利”雷霆出击,市场会更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拥有足够大的规模,并保持财务的安全,才能穿越全球化的惊涛骇浪,活成最后的巨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