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车企建研发中心,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选北京。
毕竟北京有不少高校、科研机构,还有很多行业总部资源,对研发来说似乎是“天然优选”。
但小鹏汽车的全球研发中心,最终却定在了广州,没有选择北京。
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关键原因?
首先,广州的汽车产业链够“密”,研发时不用到处找零件。
大家都知道,研发汽车需要各种零部件配合,要是零件离得远,光等零件就能耽误不少时间。
广州光整车厂就有10家,专门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超过1200家,2024年当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经突破356亿元。
单是小鹏研发中心所在的天河智慧城,就聚集了59家相关核心企业。
比如小鹏需要测试固态电池,做这个产品的孚能科技离研发中心不远。
需要智能连接器,天海电子就在周边;甚至连超充技术、自动驾驶方案,本地的巨湾技研、文远知行都能提供支持。
这些关键企业离研发中心最远的也才50公里左右,工程师开车过去半天就能拿到样品。
要是选了北京,很多零部件企业分散在海淀、亦庄等不同区域,不仅路程远,配套率还比广州低约30%,光协调零件就能多花不少功夫。
其次,广州对研发的政策支持很具体,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智能汽车研发周期长、花钱多,还容易遇到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政策支持能不能跟上很重要。
广州针对小鹏这样的研发项目,给出的支持很实在:新车型要是能量产,能拿到专项奖励。
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测试费用,也能报销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广州2025年还实施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自动驾驶测试时的责任划分。
就算测试中出点小问题,也知道该怎么处理,不用企业“摸着石头过河”。
而北京的政策更多集中在充电基础设施这些应用端,对研发环节的专项补贴力度,大概只有广州的60%。
再者,广州有足够多的测试道路,能让研发的技术快速落地。
自动驾驶是小鹏研发的核心方向之一,而自动驾驶技术要成熟,必须在真实路况里反复测试。
广州现在已经开放了1298条测试道路,单向里程超过1400公里,覆盖了8个行政区和空港经济区。
不管是闹市区的早晚高峰,还是高速公路的复杂路况,都能找到对应的测试场景。
广州还是全国唯一能让L4级智能网联汽车挂正式号牌商业化运营的城市。
这意味着小鹏的研发团队,能从封闭测试一直做到开放运营,全周期验证技术。
比如工程师白天在研发中心优化完算法,下午就能开着原型车去广州塔周边道路,或者生物岛的专线测试,当天发现问题当天就能调整。
而北京的测试场地大多集中在特定园区,开放道路里程还不到广州的一半,很多复杂路况根本测不到,研发进度自然会受影响。
另外,广州的产研协同很方便,研发和生产能快速衔接。
研发出来的技术最终要用到量产车上,要是研发中心和工厂离得远,沟通协调会很麻烦。
小鹏在广州黄埔有个工厂,现在已经启动双班制,日产能能到500辆,主要生产X9这样的高端车型,这个工厂离研发中心开车只要半小时。
要是研发团队优化了线控底盘的参数,当天就能把参数送到工厂,装在原型车上测试。
如果发现供应链有问题,直接开车去工厂和生产团队沟通,一两个小时就能解决。
当然,不管是哪里的读者,都能看明白,小鹏选广州不是随便决定的,而是看中了这里实实在在的优势。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弄明白小鹏研发中心选广州的原因,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收藏,也能转给身边想了解的朋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