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发了条微博,可这背后藏着小米汽车最敢想的野心,20多个工程师在这极端环境里测的,不只是代号YU7的新车。现场意外露脸的“041”号全尺寸SUV,还有车顶鼓个包的“066号”测试车,彻底把小米的真计划给抖出来了,他们压根不想造另一台理想L9!
10月11号下午,小米老板雷军的微博定位突然跑到了新疆喀拉库勒湖畔。这海拔3600多米的湖边,他身后就是正玩命测试的小米汽车团队。其实真正的测试地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20多位工程师正盯着记数据,高原续航咋样、充电快不快、防晒性能好不好。
更让人意外的是,小米汽车高级顾问胡峥楠、集团副总裁张剑慧、产品部总经理于锴这些大领导,全在现场盯着。网友拍的测试车队里,除了早知道的YU7,还有好几辆裹着厚伪装的全尺寸SUV测试车。最后一辆编号是“041”,这意思就是至少还有40多辆同款测试车,正在全国各地的极端环境里折腾呢。
大领导们一起跟着测高原,说明这新车的开发已经到工程样车或者预生产阶段了,这会儿车的定位、技术路线、性能目标都定得差不多了,研发重心正往可靠性、动力系统、冷却系统还有整车标定这些关键环节转。这款内部叫“昆仑”的新车,现在能确定的信息还不多。只知道它会用增程式动力,车长估计超5.2米,是全尺寸SUV。有人猜它会像理想L9、问界M9那样的家用SUV,主打稳当、空间大、坐着舒服。
测试车上的细节,把这猜想给推翻了,编号“066”的测试车顶有块明显鼓起来的地方,看轮廓像极了比亚迪灵鸢无人机的停机坪,也可能是能升降的车顶或者露营舱。这说不定说明小米“昆仑”不只想做“家用大车”,还想在家用基础上兼顾年轻人的喜好,再带点性能和探索的劲儿。
小米汽车的路子和自带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起60年前的福特。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好了、文化也多样了,摇滚、反战、嬉皮士风潮一刮,年轻人就想追求自由、跑公路、去未知的远方。福特抓准了这股文化潮,1964年就推出了初代Mustang,专门给年轻人设计的个性化跑车。
这跑车起售价才2368美元,还能随便定制,光车身颜色就17种、内饰30种,动力从101马力的1.7L直列四缸到271马力的4.7LV8,一共8种选,车身还分敞篷、快背、硬顶三种。结果野马1965年就卖了60多万辆,占福特总销量的20%,两年就破了百万辆,成了美国史上最成功的首发车型之一。
接着1966年,福特又出了Bronco,专门应对大伙儿“离开城市、亲近自然”的需求。Bronco不是传统那种豪华SUV,方方正正的外形、短轴距设计、四轮驱动,在沙漠、泥地、雪地里开着都得劲儿。第一代Bronco还配了前排斗士座椅、转速表、牵引杆、辅助油箱、绞盘这些装备,改装套件里还有露营设备,连轮胎、底盘这些高性能配件都有。
就因为定位准,第一代福特Bronco上市第一年就卖了23776辆,哪怕过了半个世纪,Bronco还是福特旗下最有文化感染力的车型之一。野马和烈马能成,关键是抓准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粗粝、自由、敢冒险、不被框住。
拿这跟小米汽车比,还真有点“那时候的事儿,跟现在挺像”的意思。从福特的中大型SUVExpedition上,好像能瞅见小米“昆仑”未来的影子。现在买Expedition的都是年轻的千禧一代,喜欢带家人出门,他们正处在琢磨生活、敢探索的阶段,爱冒险,还常拖着东西去没铺装路的地方。
小米“昆仑”的目标不只是让家人出门方便,它还想在做全尺寸SUV的基础上,带点浪漫的探索劲儿。参考福特探险者、坦克500这些定位差不多的车,咱也能猜猜小米这全尺寸SUV“昆仑”的配置。测试团队在高原上重点盯着续航,增程式动力在高原的表现太关键了,毕竟氧气少会影响内燃机的效率。
工程师得记下来,不同海拔下发动机啥时候启动、发电效率咋样、电池组工作状态好不好。充电测试则要看高原低温时充电速度变不变,热管理系统能不能正常干活。防晒性能测试听着简单,其实跟整车能耗关系大着呢。高原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对车的热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测试团队得验证,空调在太阳一直晒的情况下制冷快不快,座舱晒热了能不能快速降温,这些数据都会影响最后车辆的调校。
网友拍的测试车队里,好几辆伪装车的外观设计都不一样,有的前脸格栅明显更大,可能是对应不同散热需求的配置。有的轮毂特别大,暗示可能有不同风格的版本。还有的车顶线条不一样,说不定会分常规版和专门的户外版。从测试车的伪装厚度能看出来,小米对这新车的最终设计还藏得严严实实。厚伪装底下,说不定藏着突破性的设计风格。
想想小米首款车SU7的设计受市场待见,“昆仑”大概率会接着用一些成功的家族设计元素,但也会针对SUV的特点搞点新东西。高原测试只是整个验证环节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车开发时得做高温、高寒、高原这“三高”测试,还得测耐久性、安全性、智能化这些方方面面。小米团队10月份来测高原,很可能是想在冬天来之前把这部分搞定,好接着测高寒。
帕米尔高原的测试环境是真苛刻,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空气含氧量就只有平地的60%左右,对任何内燃机都是大考验。虽说增程式系统里的发动机不直接开车,但作为增程器的工作状态还是受大影响。工程师得确保系统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还能稳稳当当发电。测试车队里不同编号的车,可能各有各的测试重点,有的专门测动力系统,有的侧重调底盘,有的盯着智能化系统在极端环境下好不好使。
每辆车都装了一大堆数据采集设备,实时记着几千个参数的变化。小米好几个大领导同时去测试现场,能看出来公司多重视这产品。一般来说,这阶段的测试让工程师团队弄就行,领导亲自到一线,往往说明这产品是战略级的。想想小米首款车SU7火得超出预期,第二款车的压力反而更大了。
现场测试的工程师团队规模也比平常大,20多人在一个测试点干活,说明测试项目多,还赶时间。这投入规模,让人想起手机行业快速更新的节奏,小米好像把这效率也带到汽车领域了。这车的定价会是关键,作为全尺寸增程式SUV,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主力价在40-50万。小米一直说要让技术惠及更多人,说不定会定个更有竞争力的价,但考虑到配置和成本,最后定价很可能在35-45万之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