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万买速腾才是真正聪明选择

最近有一个数据看着挺离谱:2023年某月,朗逸的销量超过速腾近一倍。是的,朗逸卖了4万多辆,速腾才2万多辆。再往前翻,情况也差不多,几乎每个月朗逸都吊打速腾。然而网上的汽车博主、论坛老司机们却总在说,差价一万左右买朗逸不如速腾。这个矛盾点,你看明白了吗?一个口碑炸裂,一个销量炸裂。销量这么天差地别,难道消费者真的“听不懂”那些专业建议?

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把数据捋一捋。销量是个硬指标,朗逸确实卖得多,但烧钱赚不赚钱呢?再翻翻背后的账本,朗逸的营收不算低,因为量实在大,可毛利率一般般,甚至比速腾低。也就是说,它卖得越多,看着热闹,但可能赚得并没有速腾那么痛快。速腾的营收和毛利率会稍微好一些,但看总体规模,速腾就是不如朗逸热销。销量、营收、毛利这三项指标摆在一起,朗逸像个辛勤的“劳模”,速腾像个精致的“白领”。朗逸干活多,拿的工资却没那么高;速腾干活少,但单位时间的收入更高一点。

差一万买速腾才是真正聪明选择-有驾

接着往下看,朗逸和速腾到底差在哪。速腾更贵一些,定位也稍微高一点。博主们推荐速腾是因为它的产品力确实更强,比如动力系统更好,配置更丰富,内饰材质更精致。它摆明了不是走“量”的路线,而是想吃“质”的市场。朗逸呢?就一个字:稳。价格压得更低,配置也基本够用,空间不小、皮实耐用,维修保养便宜。一句话,它更接地气,吸引的就是预算有限、重实用的消费者。速腾像个先锋队员抢占高地,朗逸像个老黄牛守住阵地。

那是不是速腾不如朗逸?也不能这么说。我们再换个视角看看同行业的其他例子。传统车企里,不光大众这样分化产品线,其他品牌也差不多。比如丰田的卡罗拉和雷凌,谁见过汽车博主天天吹雷凌?但销量上雷凌分分钟追上卡罗拉。再看新势力,比如蔚来的高端车型ES系列和理想的爆款L系列,理想压着蔚来打,但在专业渠道的评价上,蔚来的很多技术方案其实更“高级”。这种现象很普遍:产品力更强的车,未必能赢销量;销量高的车,未必能赚最多的钱。

差一万买速腾才是真正聪明选择-有驾

其实这个结构性“矛盾”背后,是车企的商业逻辑在起作用。速腾的样子,是大众想开拓利润更高的中端市场;朗逸的样子,是大众守住基本盘,稳住日常消费者。两种打法都有道理。速腾更像一种战略性投资,抢占细分市场,试图带来更高质量的收入;而朗逸更像一种防守型策略,压低价格对标竞品,把预算有限的家庭消费者牢牢抓住。这种分化不仅仅是产品定位的差异,背后还有竞争环境的压力。对手越来越多,尤其是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崛起,大众必须在各条战线上都有存在感。

那问题来了,朗逸是不是“乱花钱”了,靠低价格抢市场,最后挣不到什么毛利?速腾是不是“花钱多赚钱少”,产品力强但吃不到市场红利?其实都不是。朗逸和速腾分别代表了车企的两种思路:一个是靠量撑住基本盘,一个是试图抢占利润更高的空间。乍一看像两兄弟斗得不可开交,但其实它们是一个体系里的两种打法。大众不是在赌某一款车,而是在赌整个市场布局。

差一万买速腾才是真正聪明选择-有驾

拆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没那么危险。朗逸和速腾的销量差距,不是消费者“听不懂”专业建议,而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不同。朗逸更像生活里的靠谱老友,它不炫技,但能给你稳稳的实用;速腾更像一个有点野心的精英,试图带来更高端的体验。大众抓住了两种消费者,把两边的市场都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总结一下,这事的关键不在销量差距,而在背后的逻辑。车企的每一步动作,不是看表面数据,而是看它想走到哪。朗逸和速腾的这种分化,不是某一家的特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现象。消费者买车看需求,车企造车看策略。看似矛盾,其实很有章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