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能源迅猛崛起,德国汽车产业链面临解体?丨壹观察

德国汽车产业又开始“自我减肥”了——这一次,刀口直指那些长期被视作脊梁的零部件巨头。 博世、采埃孚、大陆,一个接一个宣布压缩人手。

博世拟在汽车业务上砍掉约1.3万岗位;采埃孚定下到2030年减少7600人的目标;大陆也在关停若干工厂。 这是震荡的第二波。

中国绿色能源迅猛崛起,德国汽车产业链面临解体?丨壹观察-有驾

问题是:谁来为这一轮阵痛买单? 表面原因看起来很直白。 订单少了。

博世自己吐露,汽车电子和动力总成的产能连续四个季度低于预期。 采埃孚也因为产线空闲,被迫调整班次、推出提前退休和裁员计划。

供应商的机器慢了。 车厂的订单也跟着冷下去。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德国新车注册量下降了大约4.7%。 燃油车是下滑主力。

电动车注册虽有增长,但基数还小,撑不起大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转型节奏跟不上。

德国车企确实有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蓝图。 可现实是,平台、软件、整车布局推进缓慢,没能形成足够的量。

这就把供应商放在两难境地:继续押注传统零件,等着订单缩水;提前转向电驱和车电电子,却又因新订单不足而赔本。 结果很尴尬:那些早早转型的供应商,反而先被拖血。

博世数年前就开始向电驱与氢能投入。 采埃孚也做了布局。

付出了真金白银和大量人手。 可现在,燃油业务萎缩,新业务还在“交替期”,形成不了规模,出现短期断档。

再往外看,国际竞争也不给德国喘气。 中国品牌和其他厂商在电动化上的迅速扩张,占去了全球供应链议价空间。

德国站在高成本结构上,很难凭老牌优势压价。 特斯拉、国产车企在软件与成本上的压力,让德国的护城河开始出现裂缝。

未来竞争,不止是技术对决,更是成本和供应链灵活性的竞赛。 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10月初在柏林开了一场高层峰会,整车厂、供应商、工会都到场。 政府传递了三个信号:考虑延续或调整新能源购车激励;推一揽子产业转型支持,包括对供应链的研发补助和员工再培训;加速与欧盟在关税和排放规则上的协调,力图为出口创造更稳定的外部环境。

总理当场强调,德国要重回汽车未来的前列,不愿做跟随者。 这场峰会更多像一剂安定剂。

它能缓解恐慌感。 可纸面政策不等于立刻见效。

供需错位的问题,还是得靠企业自己解决。 要把订单还原到供应商账上,需要车企加快产品平台投放、提升软件与电子架构的成熟度。

要让一家公司从机械制造转向“智能出行”,不只是投钱就够。 执行力才是关键。

现实很冷硬。 电动车零件总数明显少于燃油车。

链条里很多岗位注定会消失。 短期里,失业压力难以避免。

对普通工人而言,口号听得多,实操培训却少。 午休时间厂区的食堂里,工人们互相议论:要被转岗,还是被裁?再培训能学到啥?那种不确定感,比新闻头条更扎心。

政府提出再培训计划是必要的。 落地才是真功夫。

那么德国还有救吗?如果把问题拆开看,就清晰多了。 首先,需求要被激活。

适度的购车激励或税收优惠,可以缓和短期下滑。 其次,车企必须拿出更快的产品节奏。

软件、平台和电池投入需要匹配产能释放计划。 再次,供应链需要更明确的订单信号。

公司间的“猜牌”游戏,拖垮的是整个产业信心。 最后,社会政策要跟上。

只有当失业风险有缓冲,工人愿意接受转换,转型才可能平稳推进。 个人观点:这不是德国单方面的技术落后,也不是单纯的市场波动。

它是一次结构性调整的痛点外显。 像海潮退去后显露的礁石,早晚会有人受伤。

关键在于,谁先学会在低潮里重塑阵地。 德国依旧有技术底蕴。

只要能把制造优势和软件能力有效结合,再加上有力的政策落地,复苏并不是不可能。 可若只是靠口号和短期补贴,恐怕只能图一时安稳,长期格局难改。

你怎么看?若你是车企决策者,会先保住旧产能,还是赌未来电动平台?欢迎在评论里留下你的观点和建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