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增程式电动车结构简单、成本低,却在市场上难觅踪影,特别是在10万以内的价格区间。你兴致冲冲进4S店,搜罗一圈,不是13万起步的长安启源A07,就是理想、问界那种20万、30万打底的“豪车”。这情形堪比博物馆里找恐龙骨头,光听说,不见实物。人人嘴上夸增程便宜,车企却死守高价,一副算盘打在用户脸上:看得见,摸不着,气人有没有?
“结构简单成本低”不过是糖衣。我们来算一笔明明白白的账:1.5L增程器1900元,发电机3100元,电子控制1000元,合起来还不算离谱。可关键砸钱的还是电池,一块40度的大电池,成本直飙4.4万。这么一加,三件套超过5万。反观10万级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加起来也不到4万。更狠的是,增程车为了解决用户“电量焦虑”,不得不堆大电池,40度那不是标配更是“续命线”。如果想要电池缩水,没门,用户还以为你偷工减料——不堆点电池怎么对得起“增程”二字?
高端市场才是真正的“甜奶嘴”。别看理想L9塞了44度电池,售价45万,电池成本只占15%。反过来看,10万级产品若上同款电池,成本马上过半。中大型增程车90%都集中在20万以上,尺寸4.8米往上走,车企边卖边躺着数钱。10万级市场呢?比亚迪靠DM-i插混打到7万区间,增程车一脚踏进来就是亏本赚吆喝,谁愿意当冤大头?
中国的增程车市场,如今掉进了“大电池+大增程”这个死胡同。上海交大许敏教授剖析现状:日产e-POWER一块1.5度电池,国外雪佛兰Volt二十度不到。反观国产,非得上40度以上。“续航焦虑”解决了,“价格焦虑”直接爆表。比如零跑C10增程,210公里纯电,价格比同级插混贵2万,用户一算账,转身买了宋Pro DM-i。南橘北枳,国产大而全,却耗死自己。
其实,破题还得靠“减法”。专家建议“做减法”,减电池,减增程器,才能降成本,进而压低售价。比如深蓝SL03增程版,亏电油耗4.5L,比雅阁低30%;假如电池减半,立降2万,售价9.9万,还不香?吉利银河星舰7 EM-i,单档混动系统,杀到9.98万,还送座椅通风,清楚告诉你:低价混动才是王道,高端留给“表面光鲜”,走量得靠实在。
但车企就是舍不得“高端梦”。高利润的蛋糕人人都想多咬一口,比亚迪用DM-i把10万市场搅了个底朝天,增程车依然端着架子混豪华展厅。等哪天宁德时代神行电池成本跌破0.4元/Wh,或者用户真的不再为“亏电焦虑”掏心买单时,增程车才可能揭开10万神秘面纱。说到底,技术不是不能平民化,是车企不愿意丢了利润。
我们不禁要问,增程到底为谁服务?为用户省钱,还是只为经营数据上的漂亮数字?厂商口口声声为用户着想,实则小算盘打响得震天。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省出的每一块真金白银,远比那一长串参数和续航数字更实在——造车不是造噱头,是让人放心买账。到底什么时候增程能放下“身段”?也许等到车企看淡高溢价的甜头,或电池技术大幅降本那一天。那时,10万以内的增程车才算真正“亲民”,不再是传说。
由此可见,增程式并非失败,只是被车企绑上了高端的绳索。要杀回10万市场,得先把虚荣剪短,才能让用户痛快买单。未来,或许平价增程式就像地下水,只待成本铁闸一开,喷涌而出。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蛋糕”足够多,增程或许愿意切你一块。至于我们,吃瓜看戏,耐心等那一天——省钱才是真理,纸上谈兵终究喂不饱市场。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