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五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单踏板模式下,松开加速踏板不能使车辆减速至停车。这意味着,备受争议的单踏板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单踏板模式,曾经的“香饽饽”
单踏板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仅通过一个踏板(加速踏板)控制车辆的加速和减速。当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会利用动能回收系统进行制动,从而达到减速甚至停车的效果。
单踏板模式曾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黑科技”,其优势显而易见:
节能环保: 动能回收系统可以将制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从而延长续航里程。
驾驶轻松: 驾驶员只需控制一个踏板,操作更加简单便捷。
减少刹车磨损: 由于减少了刹车踏板的频繁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刹车片的磨损。
单踏板模式,隐藏的安全隐患
然而,单踏板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肌肉记忆风险: 长期使用单踏板模式,驾驶员可能会形成肌肉记忆,在紧急情况下容易将加速踏板误认为是刹车踏板,从而引发事故。
制动反应延迟: 与传统的刹车踏板相比,动能回收系统的制动反应速度较慢,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无法及时停车。
制动距离增加: 由于动能回收系统的制动力度有限,车辆的制动距离可能会增加。
新规:平衡便利与安全
为了消除单踏板模式的安全隐患,新规对单踏板模式做出了以下限制:
禁止默认单踏板刹停: 新能源汽车不能默认设置为单踏板刹停模式,需要驾驶员手动开启。
明确提示单踏板状态: 车辆须提供明确的提示,告知驾驶员当前处于单踏板模式。
动能回收力度限制: 动能回收力度不能过大,以免造成制动反应过慢或制动距离过长。
刹车灯规则更新: 当车辆减速超过一定力度时,刹车灯须亮起,以便后方车辆及时发现。
新规的实施,意味着单踏板模式将不再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车企需要重新设计制动系统,以满足新规的要求。而对于习惯了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来说,也需要重新适应传统的驾驶方式。
安全始终是汽车行业的重中之重。单踏板模式虽然便利,但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新规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驾驶新能源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