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

吉利开火怒怼比亚迪,王传福:我们就这样做人,也是这样做事。

银河星舰7一出,A级混动SUV市场炸了锅——热效率46.5%的发动机、全系标配四连杆独立后悬架、起售价比宋Pro DM-i还低8000块。 这不是什么概念车,而是吉利今年杀进比亚迪“腹地”的主力战舰。更狠的是,发布会上一句“长刀不是最优解,短刀才是新一代”,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这场仗,早已不止是产品的较量,更是理念的对决。

一场“贴脸开大”的技术叫板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中国汽车圈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以前是暗地较劲,现在是公开叫板。就在今年重庆汽车论坛上,吉利副总裁杨学良一句“不能用‘非蠢即坏’来取代法治”,被普遍认为是在回应比亚迪此前关于“常压油箱”的争议。而比亚迪的回应也很有意思: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也用常压油箱,他们也有解决方案。

这话没说完就删了,坊间说是王传福觉得“忍一时,和为贵”。但我觉得,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没有谁是完美的圣人,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而真正让这场争斗落地的,是产品本身。银河星舰7就是那个“落地的拳头”。

我试驾过这车,第一脚油门下去,你就知道它冲着谁来的。动力响应快得不像一台15万级的SUV,尤其是中低速区间,电机和发动机的切换几乎无感。它的EM-i雷神混动系统,用的是1.5L自然吸气发动机+P1+P3双电机结构,热效率做到46.5%,比比亚迪第五代DM-i的46.06%还高那么一丢丢。

别小看这0.44个百分点,在混动系统里,每提升0.1%的热效率,都意味着工程师要在燃烧室设计、压缩比、冷却系统上做大量优化。这背后是吉利在发动机研发上多年的积累,不是靠堆参数就能赢的。

悬架之争:筷子 vs 四连杆,谁更懂中国路?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再说一个很多人忽略但极其关键的点——后悬架。

比亚迪的宋系列一直用的是扭力梁(俗称“筷子悬架”),成本低、结构简单、省空间,对城市通勤够用。但遇到连续颠簸或过弯时,舒适性和支撑性就捉襟见肘了。

而银河星舰7全系标配四连杆独立后悬架,这在同价位里几乎是降维打击。我在重庆试驾时特意挑了段烂路,连续减速带加急弯,车身姿态稳得像贴地飞行。后排乘客说:“比我家那辆宋舒服多了。”

四连杆的好处是什么? 简单说,每个轮子都能独立运动,过坑时不会互相干扰,车体晃动小,乘坐质感直接上一个台阶。这就像你穿运动鞋跑步,一双有缓震的和一双硬底板鞋,差别立现。

但有人会问:多这套悬架,是不是增加成本?当然。可吉利的选择很明确——宁愿自己少赚点,也要让用户多得点。

这背后,其实是两家车企理念的差异。比亚迪追求极致效率和规模效应,用“成本控制”打天下;吉利则更愿意在用户感知强的地方“堆料”,用“越级体验”抢市场。

价格战?不,是价值战

说到价格,银河星舰7的起售价10.98万,比宋Pro DM-i便宜8000块。你可能会说:“哎,又是价格战。”但我想说,这不是价格战,这是价值战。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举个例子:星舰7的入门版就配了L2级辅助驾驶、全景天窗、无钥匙进入、自动空调,而宋Pro DM-i要到中配才有这些。更别说星舰7的轴距还多了30mm,后排腿部空间更宽敞。

我在4S店碰到一位老哥,本来打算买宋,结果试完银河E5和星舰7后改了主意:“同样的钱,能多这么多东西,为啥不选更好的?”

这让我想起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说的话:“不管我们承受多大的委屈,我们就这样做人,也是这样做事。” 这句话听着像表态,其实也是一种坚持——坚持技术驱动,坚持长期主义,哪怕被攻击、被拉踩,也不改初衷。

竞品对比:星舰7 vs 宋Pro DM-i vs 星越L

维度 吉利银河星舰7 比亚迪宋Pro DM-i 吉利星越L

发动机热效率 46.5%(EM-i系统) 46.06%(第五代DM-i) 43.32%(Drive-E 2.0T)

后悬架类型 四连杆独立 扭力梁(非独立) 多连杆独立

零百加速 6.9秒 7.9秒 6.7秒

起售价 10.98万元 11.98万元 16.88万元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WLTP纯电续航 60km / 120km 51km / 110km 80km(雷神Hi·F)

数据不会说谎。星舰7在热效率、悬架、价格三方面形成“三重压制”。而星越L虽然性能更强,但价格高出一截,目标人群不同。

所以星舰7的定位很清晰:用越级配置,打穿A级混动SUV的价格天花板。

用户真实反馈:从“怀疑”到“真香”

我在车主群收集了几个真实案例:

李师傅,网约车司机:“以前开秦PLUS,省油是省油,但后排客人总说屁股颠。换了星舰7,油耗差不多,但客人说坐着舒服,还愿意给小费。”

小王,90后宝妈:“我选车就看后排和安全。星舰7有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后排空调出风口,还有车道保持,带娃出门安心多了。”

老张,汽车爱好者:“我研究过它的混动逻辑,低速用电,高速用油,智能切换。比某些‘增程即万能’的说法实在多了。”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这些声音,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技术背后的设计哲学:短刀 vs 长刀

吉利说“长刀不是最优解,短刀才是新一代”,这话听着像营销话术,但细想很有意思。

比亚迪的DM-i走的是“长刀”路线——大电池、长纯电续航、极致省油。适合城市通勤,但高速油耗偏高,成本也高。

而吉利EM-i更像是“短刀”——电池小一点,系统更轻,发动机介入更积极,追求的是全场景下的高效与平衡。

这就像做饭:比亚迪是电饭煲,专精一招;吉利是炒锅,样样能做。

哪种更好?取决于你吃什么饭。如果你每天通勤50公里以内,有充电桩,那比亚迪更省心;如果你经常跑高速、跨城出行,那吉利的综合效率可能更优。

行业启示:出人头地的代价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吉利要公开叫板比亚迪?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因为只有挑战者,才会如此迫切地证明自己。

吉利在新能源转型上确实犹豫过。2015年喊出“蓝色行动”,目标2020年新能源占比90%,结果2020年只做到了5.2%。而比亚迪早已在2021年销量暴涨231.6%,坐稳自主品牌头把交椅。

但看到了比亚迪和理想的成功后,吉利果断调整战略,用银河系列正面硬刚。结果呢?2024年新能源销量88.8万辆,同比增长92%,产比超50%。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车企的进化速度,远超想象。

而比亚迪呢?面对围攻,选择用降价回应。但降价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护城河,是技术、是效率、是用户信任。

王传福说:“未来3年,比亚迪每年都会推出重磅核心技术。” 这不是豪言,是生存必需。

写在最后:我们该支持谁?

这场“吉利怒怼比亚迪”的舆论战,表面上是口水仗,实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强者被攻击,从来不是弱点,而是地位的证明。 百年前凯迪拉克的广告《出人头地的代价》里说:“报酬是得到公认,惩罚是遭到诋毁。” 今天的比亚迪,正经历这一切。

而吉利的冲锋,也不是为了黑谁,而是为了活下去、强起来。

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该站队,而该理性看待每一家车企的努力与局限。比亚迪的效率、吉利的诚意、奇瑞的务实、理想的用户体验,都是中国智造的组成部分。

所以我想问大家:

你买车,更看重“极致省油”还是“全场景舒适”?

你觉得四连杆悬架值不值那8000块的差价?

面对价格相近但技术路线不同的混动车,你会怎么选?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老司机带带我,咱们一起避坑选好车。

吉利炮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有驾

(PS:下次我打算试驾比亚迪第五代DM-i的秦L,听说油耗低到3.8L/100km。想看实测的,评论区扣1,我安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