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摩托车圈,最近谁最火,估计本田CT125“黄色恶魔”妥妥的能进前三。其实它本身的价格并不算贵,就一普通摩托,但被泰国K-Speed这么一“整”,直接改出了三万出头的身价。你说买摩托车的人到底图啥?到底值不值这个价?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太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先得问个事,一个原本只卖不到两万的车,改一改能卖三万多,这到底是改的啥?这折价的过程,是不是在割韭菜?要说以前国产摩托基本都按实用型来搞,会改装的,大多也是加个灯、喷个漆撑撑门面,哪像这“黄色恶魔”,一下就透着一股做工细、设计骚、性能还真有点提升的劲头。这里面的核心,其实不光是好看,更是各种“个性化”。个性化这玩意儿,在消费市场上,是能掏空不少人的钱包的。
咱们换个角度问一句:为啥有这么多人愿意多花钱买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就像那些限量版球鞋,明明耐穿还不一定,价格翻好几倍,还是有人抢破头。一旦商品背后被赋予了故事、圈层、稀缺性,价格就不是“值不值”的问题了,而是“你认不认”。摩托车本来就是个圈层很强的小众玩具,只要加点设计、加点性能,就很容易让骑的人有种“我跟你不一样”的自我满足。
再细看这车改了啥——前挡泥板凌厉,侧包护罩复古,碟刹性能提升,避震用料讲究,排气管调音带劲——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你:这不是普通摩托,这是一件有情怀的作品。不光在路上骑舒服了,停车的时候被人围观,也多了一丝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说白了不是谁都买得起“技术”,而是买得起“品味”。本质上,消费者都希望通过钱,买到能代表自己个性,能让别人佩服、羡慕或者认同的东西。这种“认同感”,在绕了几圈的社交属性里,比动力,比配置更值钱。
那“黄色恶魔”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追捧?是不是改装厂把大家当冤大头了?其实恰恰相反,这恰好说明了一件事:中国的摩托车市场有着巨大的个性化需求,但主流厂家还没学会怎么满足。试问现在有多少国产车能像“黄色恶魔”一样,把改装件跟故事、圈层、价值感糅合在一起?基本都是为“实用”买单,没几家真正把“个性”做到极致。
再聊聊国内摩托厂商——大伙都在关注怎么降本卖量、怎么拼参数,谁敢大胆对“个性市场”下重注?模仿容易,创造却难得很。CT125给的启示不光是“把车改好看”,更多的是“让每个骑手都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这就像服装一样,没谁觉得一身工装才是真时尚,至少得有些特别的设计,或者代表某种生活方式。摩托车也是,只有真正懂得骑手的需求,知道他们想要在路上表达啥,企业才能做出让人买单的产品。
你看“黄色恶魔”,其实也是一群对普通车不满意的骑手的“心声再现”,厂家不是简单堆料,而是恰到好处地创造了独特的体验。比如有的人天天通勤,需要多储物空间,有的人就喜欢越野,得加强通过性。这些需求没人细致挖掘,那市场多半就停在“谁便宜谁卖得好”的阶段。
当然你要说,“贵”和“个性”是不是就能支撑市场的长期发展?未必。个性改装如果变成没人买的冷门玩意儿,最后也只能小圈子自嗨。但问题是,当下的中国摩托圈,已经诞生出大量年轻消费者,他们不满足于“骑车就能走”,而是要“骑得帅”、“骑得酷”、“骑得有故事”。国内厂商如果光看着老一套生产、老一套营销,无视这些消费者的新诉求,那“黄色恶魔”这种打法绝对会抢走他们的未来。
说到底,摩托车的消费逻辑变了——从“只要能骑”变成了“我要给自己找一个态度”。像CT125这样,通过改装、品牌故事、圈层社群慢慢把消费者拢在一起,等于把车卖成了IP。谁能看透这一点,把车变成一个“可表达个性的平台”,谁就有机会分到市场的大蛋糕。
农民工买车,是为通勤;白领买车,是为休闲;有的人买车是为了彰显身份。每个人需求都不一样,市场的破局之道就得在“细分圈子”找出各自痛点。像“黄色恶魔”这样,虽然贵,但它贵得有道理,贵在认同、贵在稀缺、贵在情怀,贵在你花钱即刻能获得一种圈层归属感。这些有些厂家可能还没整明白,觉得加点马力、用点好材料就算升级了,但其实这远远不够。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怎么把车做便宜”,而是“如何让用户乐意为独特性付费”。想一想,当下社会大家在乎的是啥?是在朋友圈里秀自己骑的车比别人牛,是在地铁口停好车被人多看几眼,是在小圈子聚会时秀出自己的改装专属故事。这些说到底,就一句话:人越来越需要有“自我定义”的机会,摩托车恰好是个很好的载体。
这一切给国产摩托车企提出了新要求:别光站在造车角度,更要学会做“圈子”,做“表达”,做“故事”。如果始终抱着“我把参数做好就能卖”那套思路,永远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以后肯定越来越卷,价格战卷到头了,剩下拼的就是产品和文化两只手。谁能把文化和圈层能量做得好,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里活得滋润。
有种说法挺对:“贵的东西不是单纯贵在材料和人工,贵的是价值感,是那个‘你买的不是产品,是人生’的感觉。”本田CT125“黄色恶魔”,正是把摩托车变成了人生角色的载体:你可以是探险者,可以是先锋,可以是优雅绅士,但绝不是“毫无个性”的路人甲。国产摩托还在等哪天模仿到位,却忽略了打造圈层内容和个性表达的机会。
等有一天中国摩托车厂商真正搞明白“改装不是贵,是对用户深度理解和尊重”,才算真正找到了市场破局之道。让人人都能骑上让自己满意的车、做回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才是最牛的价值。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市场,永远不会被价格战追上,只有被内容和体验超越。
最后问一句,假如你是本田、宗申这些摩托车品牌的老板,看到“黄色恶魔”的成功,你会选择怎么走?是继续量产出大路货,还是愿意为每一个喜欢摩托、喜欢表达的消费者,造出他们心中那辆“独一无二”的车?这个答案,也许才是决定下一个爆款在哪出现的关键。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