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从碰撞开始,有些故事从擦肩而过。伦敦的秋天,一辆印着吉利LOGO的EX5安静地停在泰晤士河南岸,人来人往,无人多看它一眼——正如案发现场那台无人注意的手机,外表毫无异样,内里藏着门道。伦敦投下的阴影让人习惯疏离,新事物的每一次落地都像谜案掀开序章。
如果你是这个市场的本地生意人,看着自家门口停下这辆中国车,会想到什么?是新能源汽车的侵袭,还是一次关于全球产业链的精准埋伏?更实际一点,会不会有人在茶间八卦:“嗨,这玩意会不会像快时尚那样,便宜就能乱杀?”
有一点可以肯定,吉利正式进入英国市场,并非一厢情愿的异国恋。从2006年起的战略铺陈、对伦敦出租车的投资合作,再到今天的新能源工厂落地、Lotus的“电动变身”,以及与Aston Martin的复杂资本舞步,这场剧里每个角色都在沉默地递刀。这不是简单的汽车出口,更像一桩长线潜伏,甚至带着点惊悚小说里的宿命味道。
一边是英国新能源车市乘风破浪:2025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4.6%,中国品牌市占率蹿升至12.4%。一边是吉利喊出“不打价格战”“2030年10万辆”的目标,用经过筛选的专业词汇搅动投资人神经。技术力、本地化、品牌服务等词按着“形成证据链”出现在会上,CEO站在台上,语气坚定得像行刑发号。当下,国内车企正以各种方式高攀英国市场有人要拼渠道、有人要做投机生意,吉利选择了最反人性的方向:“长期主义”。说白了,这是一场比拼耐心的局。
从旁观者立场看,我乐于相信每一个“踏实做事”的企业家,但见多了江湖,也知道每一套本地化的说辞下面都有两套帐本。短期盈利诱人,长期主义容易被饿死。一边喊“SOFT LANDING”,一边盯着KPI,说句不厚道的:能在英伦古板市场熬到2030年,磕掉十万辆的目标,恐怕比白金汉宫的下午茶还要难泡。
技术和品牌是中国车企此轮出海的筹码,但它们也是双刃剑。“出去、进去、上去”的“三步法”其实没什么神秘,关键在于第二步和第三步——真正能扎下根、在当地生发出产业影响力的,凤毛麟角。吉利在英国建立了25家销售网点,计划到2026年建100家,到2030年卖10万辆,这个数字听起来和技侦里的线索回溯一样,令人振奋,同时也很虚——市场会一直增长,政策会一直友好吗,欧洲车企就准备一直静观其变?
国外的市场环境远没有PPT好写。英国本身是欧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高基数带来的也可能是更激烈的厮杀。政策补贴随时可能骤变,消费者心智也没那么容易被攻破。本地车主会为情怀买回自己祖父开过的MINI,也会给Elon Musk的营销比个赞,至于中国制造新势力?要在这片看似开放、实则保守的土地立稳脚跟,得比在自家地盘拼刺刀还费力。
不过,有些底气不是靠嘴巴硬撑出来的。吉利的研发投入十一年累计超2500亿,串起“五大设计中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五大试验区域、五大能源技术形式、五大AI智能生态圈”,如果写案卷,能写好几个章节。技术创新,有时候就是最好的不在场证明。毕竟,“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能炒出花来;但能不能被英国老司机信任,得看刹车系统不是用PPT演示的。
吉利还用“双蓝计划”切割不同细分市场,“豪华高端”丢给极氪,“潮流个性”分给领克,“安全实用”归拢银河。看着不少国产车品牌出海如同侦查员轮番打探情报,吉利像是心里清楚“持线人是谁”,一线串不乱。同样,运营这个市场也没有惯性思路,毕竟十几年前在英国打的组合拳,每一拳下来招式都变了。
当然,销量增长很重要,吉利1-9月卖出217万辆,预计全年能破300万。可这个数据放在英国,仅仅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起点。一场出口,不是飞机起飞那么简单,想安全着陆,还得时刻提防气流变化和跑道长短——每多一段政策、每绕一个本地合作,都可能逆风。吉利CEO在伦敦发布会上的庄严表态,听起来像是对技术和责任的宣誓,也像是警察录音笔记:“我们秉持长期主义,深耕技术,坚守责任”,道理谁都懂,可现场有几个人真信?大抵每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算盘。
讲真,从事法医、鉴证这么多年,看惯了真相与预设的差距。车企出海,就像解剖现场。各个细节、证据,只有剥开外衣,才能排除干扰,才能对得起每一次投入和期待。你说这场“技术+品牌+长期主义”的赌局,谁笑到最后?英国市场会不会成为新的切片实验样本?
站在案发现场,谁都不敢做最终的判官。这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进步的底色。吉利能否不靠价格战赢得一席之地,还是又被卷入一轮更隐蔽的“技术内卷”?下一个十年,谁是主角,谁是背景?这剧情可比法庭剧还要耐人寻味。
如果你手上也是线索缠身,不妨想想:在利润、责任和技术进步这场三角关系中,谁会最终说了算?又或者,市场这位“终极陪审团”,会如何投下它们的票?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