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小米YU7的讨论铺天盖地,每个人都试图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剖析YU7、剖析小米、剖析雷军。但说实话,从小米YU7的爆款哲学,跟传统车企、一般新势力品牌都截然不同,它的成功之法,其他车企学不来。
其实在去年小米SU7上市引发车圈震荡之后,彼时我们在与一些车企接触时,他们还会提出关于如何学习、效仿小米等类似课题,但是这样的局面很快就随着小米恐怖的销量数据和一次又一次的热搜而消失。直到YU7的出现,当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大定超28万台这样的数据刷屏时,绝大部分人都沉默了,大家研究的不再是如何学习小米,而是研究小米YU7的大卖到底会对自家销量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所面对的小米汽车已经处在了另一个竞争维度。
而在这个时候还敢蹦出来质疑、蹭热的车企高管,非蠢即坏。
在26日晚看完发布会后,我就非常迫切地希望聊一聊关于YU7带来的历史性成就,必须要承认,这其中的心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发布会带来的情绪拉动。所以我决定晾一晾,到今天再去尝试谈一谈为什么小米YU7能够成功,又为什么说其他车企学不来。
雷军:小米汽车最大的隐形资产
讲小米汽车的任何一个话题都很难不从雷军讲起。
有的车企灵魂是技术,有的车企灵魂是服务,而小米汽车的灵魂是雷军,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关于雷军的履历,网上的文章铺天盖地,总结下来就是:武大高材生、28岁当上金山总经理、成功创办小米手机、小米汽车创始人。尽管寥寥数语,但足以说明这个人就像大家口中所说的“天选之人”、“爽文男主”。
而且在国内一众商界大佬中,雷军的国民认知度几乎无人能及。雷军的个人某音粉丝量高达4500多万,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影视明星,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而雷军之所以能够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做到这一点,主要在于两点原因。
其一,雷军创办了小米手机。在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之后,雷军凭借一己之力肃清了所有的杂牌山寨手机品牌,让“为发烧而生”成为了小米粉丝的圭帛,让科技产品不再高高在上。
手机这种工业品,不同于电视、冰箱、汽车等其他产品,手机是一个真正能够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雷军就像乔布斯一样,从开始就选择亲自为品牌展台,每一场发布会都亲力亲为,不仅手机产品非常强大,还诞生了大量热梗,比如“友商是XX”、“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等等,尤其是一句“Are you OK”,在中文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传播,而雷军这种极具颠覆性的车企老总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其二雷军确实是千亿大佬中的一股清流,在雷军身上我们确实很难看到印象中传统老板、高管的影子,油腻、肚腩、死板、高高在上等等特质,在雷军身上都一概没有,你总是能从他的演讲阐述中感受到一种真诚,感受到他对于消费者的用心。有人说这是演的,但是即便如此,只要一直演下去,雷军就能始终收获“真诚”的评价。
而顶着高材生、总经理、千亿大佬这些光环却还始终保持谦逊,平易近人,这样的人很难不被喜欢。比如同样是商界领袖的刘强东、篮球巨星姚明,都属于这一类人。
正是凭借着真诚,再加上实打实的产品,所以雷军在无形之中已经将个人魅力转化为了小米集团极其重要的隐形资产,它可以为小米旗下任何一款产品都带来极大的赋能。
简单来说:当雷军官宣明天进军房地产,那么即便只是这么一句话,就能够让一群人直接交钱下订,甚至都不需要一页PPT。这就是雷军商场沉浮三十年所打下的信誉值。
也正是这份信誉值,让雷军官宣决定造车的那一刻,就直接跳过了所有新势力车企需要多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品牌信任度。当其他新品牌还需要通过一点点卖车攒口碑、通过各种营销扩大影响时,雷军仅用一句“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便直接搞定。
所以有人说,雷军通过个人的影响力为小米汽车省下了上亿的营销费用,此话不假。但更重要的是,雷军为小米汽车带来的品牌信誉度,远不止上亿的价值。
生态能力+电子产品优势,用情绪价值构建“另类”护城河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万物互联,相信这个观点应该能够获得绝大多数的认同。
而万物互联在当下的具象表现就是产品生态,将旗下众多智能化产品整合到同一生态下,这一点,目前只有小米和华为两家可以做到。并且从消费端硬件产品的协同能力和生态产品覆盖的范围来看,小米还要更胜一筹。
打开小米APP,你就会发现,如今小米的生态链产品小到一颗电池,大到电视空调全部涵盖,这让小米汽车在生态方面做到了无可匹敌。
小米YU7发布会上,我们看到YU7车内各种接口、磁吸口、轨道,可以加装的附件包括眼镜盒、纸巾盒、物理按键、阅读灯、投影等等,尽管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同样有很多人在看到每一个拓展配件的功能讲解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
比如说车内的多个螺纹接口,你本来以为只是为了装手机支架的,结果它还能直接取电;还有磁吸物理按键,原本看图片我以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老板键,然后发现它是磁吸的,可以随意放置到车内的多个磁吸位置,同时还能自定义功能。
你会发现,小米YU7在每一个细节上总会以超出你预期的方式呈现,让你始终对这款新车保持新鲜感,在潜移默化中为你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另外就是小米得益于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巨大优势,它可以将智能座舱的体验做到极致,流畅细腻的操作只是基础,手机、车机互联更是基操,反倒是天际屏上那只灵动的小宠物,其实更能刺激众人的感受,调动大家的情绪。
正是小米在生态链和电子产品领域方面的巨大优势,将YU7的可玩性发挥到了最大,让情绪价值被无限放大。尽管需求才是消费的内因,但情绪却可以让需求弱化,直接刺激消费的产生。就像是Labubu,一款毫无实用性的产品,但仅凭情绪价值就足以成为现象级的潮流爆款。
说实话,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在硬实力上已经拉不开显著差异,除了华为能够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拉开一定的距离,但是消费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产品之外的情绪价值,而在这一点上,小米就是所有人的祖师爷。
硬实力出色,这是小米的底气
如果仅仅只有生态优势、只是车机操作更丝滑,那么小米YU7充其量只能是小米忠粉的选择。另一方面,小米虽然是个造车新手,但是通过极大的技术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让它的第一款车SU7就凭借性能征服的所有人。
小米SU7 Ultra在纽北刷新圈速成绩这件事,无论你试图从哪个角度去批判,都无法抹去它是中国自主品牌造车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在此之前,纽北的圈速榜上几乎只有欧美车。尽管强如比亚迪,推出了仰望U9挑战纽北,最终也只能以一个阶段性成绩聊以自慰。而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以7分04秒957的成绩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直接告诉众人,什么才叫做:出场即巅峰。
小米SU7 Ultra的出现,也直接阻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性能打开品牌上升之路的车企,包括极氪(001 FR)、仰望(U9)。
更激进一些,小米SU7 Ultra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豪华新能源轿车的天花板,任何试图以更高定价进入市场的同类产品,最终都会铩羽而归。
这次YU7发布会上,雷军又宣布小米SU7 Ultra原型车以6分22秒091的成绩,登上纽北圈速总榜单全球第三!
纽北作为全球公认的“绿色地狱”,可谓车迷、车企心中的圣地,能够在这里拿下成就无疑是对小米产品的巨大价值助力,也直接将“性能”二字刻进了小米汽车的基因中。
所以到了小米YU7,我们能够看到它依旧延续了SU7的性能表现,并且在其他一些关键产品点上,都做到了领先同级,我们不妨来看下几个关键数据:
续航:起步830km;
快充:全系800V碳化硅高压快充平台,15min最长补能620km;
零百加速:3.23秒;
最高时速:253km/h;
辅助驾驶:全系标配700TOPS NVIDIA ThorTM 芯片*1、激光雷达*1、4D毫米波雷达*1、高清摄像头*11、超声波雷达*12;
座舱芯片:第三代骁龙®8芯片;
底盘:闭式双腔空气弹簧+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VGR可变转向比系统;
所以,即便单纯地从产品力来说,小米YU7也同样可以甩开同级对手,这是小米YU7的底气。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加分项,那就能够事半功倍,达到超出消费者预期的结果,提供价值感,从而刺激消费者买单。
如果其他车企还在蛐蛐小米YU7的成功不过就是靠那些配件花样,那我建议真的先好好审视下自家产品在硬实力上能不能拼过小米吧。
小米不是搅局,而是重塑格局
雷军的个人魅力+情绪价值+产品硬实力,三方因素叠加,让小米YU7创造了“神话”,让大批消费者渴望通过小米汽车找到价值认同。尽管这样的神话依旧不乏质疑,但是无论是友商还是消费者,都应该正视,电气化、智能化时代汽车行业的玩法变了,传统车企如果故步自封,那么只会慢慢失去中国市场。
这一波,小米站在了大气层,它的成功无人可效仿。除了华为之外,其他人甚至连仰望的资格都没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而华为虽然有这样的潜力,但想要齐头并进也必须进一步扩展生态链,加大在消费端的硬件协同,甚至亲自下场造车。
对于其他车企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做好产品,守住自己的阵地,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或许会形成“智能化品牌+新势力品牌+传统品牌”这样金字塔式的产业结构,如何在这一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各家车企应该思考的问题。毕竟小米再强,吃掉的市场也有限。但是如果你的主销产品刚好与小米YU7价格重叠,同时你还是个弱势品牌,那么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