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刚起步就跑进了赛道前列,让同行还怎么活?
最近,小米汽车高调宣布其位于北京亦庄的二期工厂已通过规划验收,正式开工建设。说实话,这速度,简直是新能源汽车界的“高铁节奏”。一期刚满负荷运转,二期立马开建,甚至连三期都已经偷偷拿出了图纸。这样的扩张态势,就像是打游戏刷副本,一关没过就直接开挂跑到下一关,底气之足让人刮目相看。
如果站在地图上来看,小米汽车的“地盘”已经在北京南郊拉开了横向霸屏模式。一期工厂初体验直接交出10万辆成绩单,短短七个半月破10万,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班上学霸考试,别人还在检查卷子时,他已经写完交卷顺便整理备课笔记了。而二期工厂规划占地40万平方米,基本上相当于58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预计2025年中旬竣工后,小米的总产能将翻倍,年交付能力直接飙升至30万辆。
实际上,小米从交车到“拼扩张”就没闲着。有人说,“造车慢的是在布局,快的是玩命博出头。”而小米明显属于后者,完全是开着“自动驾驶”模式狂飙。数据显示,今年截至9月16日,小米汽车交付总量已经逼近40万台,而同比供应链的伙伴可能还在为第一万辆车绞尽脑汁。更恐怖的是,光是上周一个周末,小米汽车的上险数已突破9800台!不仅敢和“蔚小理”掰手腕,现在还不忘用数据狠狠压上一众二线厂家一头。
更别提,就连今年刚上市的YU7车型仅用18小时就锁单24万辆——这什么概念?解锁行业最快纪录,这是要带消费者“排队抢车”玩出个热搜榜的意思。别说小米手机“发烧”,这次连小米汽车也开始和消费者玩心理战术了。
当然,小米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汽车卖得快。二期规划完,三期工厂也在筹备,紧邻二期东侧,俨然一副“造车工业园”的既视感。毕竟,北京市的高端制造规划野心勃勃,而小米显然想用自己的动作在这场“智能制造的竞赛”里占个当红C位。更重要的是,小米这一连串扩展并不是单纯的“疯狂造车”,而是沿着产业链拉长战线。今天工厂、明天技术研发中心、后天可能就是供应链整合,以此在整个新能源汽车战场上构建护城河。
不可否认,小米汽车一旦将产能到位,布局产业链的能力或许会为自己赢下整个下半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快速扩张的背后,小米汽车能否稳住技术研发、性能稳定及售后服务等“硬核”?千万别忘了,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可不像对小米手机那么容忍——屏幕爆了无非售后换手机,车要是下马力时自己“罢工”,这影响恐怕是毁灭性的。
其实,这不仅仅是小米汽车的焦虑,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写照。从早些年“车多无法交付”到如今“交付量压供应”,市场已经自动筛选出玩家站队——要么是荣誉拼图完成大部分的高手,要么是还没赶上交付速度就被迫出局的陪跑者。
小米汽车的故事确实动人,但这只是它“新手村通关”成功的开始。接下来的高阶地图,伴随着国际品牌的入场、消费市场的转型以及政策补贴的逐渐退坡,如何凭借产能优势外加行业独创做强破局?这是小米汽车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口吃成胖子的成绩单终究只是开胃菜,最终能否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小米这颗“新星”,究竟能亮多久?
消费者虽被眼花缭乱的新车刷了期待,但也忍不住反问:除了“造得快”、“交得多”,你还有什么要让人买你的买单理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