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伙儿看组新鲜热乎的数据——2025年8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榜出炉,比亚迪单月狂销37.3万辆,把特斯拉(国内月销8.3万辆)甩开几条街。
新势力里的"黑马"小鹏掏出续航超1400公里的增程SUV,定价还比同级燃油车低2万,评论区炸锅:"这还让油车怎么活?"
这俩事儿可不是孤立事件。
9月初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1550万辆左右;同期欧洲那边又传消息,多个国家推迟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但转头就加大了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你看,一边是国内新能源车"卷"得飞起,一边是全球市场暗流涌动——2026年的汽车市场,真要变天了?
说起8月最劲爆的汽车圈新闻,那必须得是比亚迪宣布王朝系列全系降价这事儿。
秦PLUS DM-i的起售价杀到7.98万,这价格比去年整整便宜了1万多块。
当时网上骂声一片,好多人说比亚迪这是卷不动了开始割肉了。可转头看数据就知道,降价后第一周订单量暴涨,连那些原本准备买合资燃油车的人都跑去4S店试驾了。
这事儿要往前推到2025年4月21日。
那天宁德时代搞了个"超级科技日",发布了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这玩意儿有多厉害?
成本降了两成,但能量密度反而涨了,充电5分钟就能跑520公里。比亚迪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老二,手里攥着自家刀片电池技术,一看上游供应商把电池成本降下来了,立马就明白该怎么玩了。
比亚迪的算盘打得精明着呢。
以前那些高端车才有的长续航、快充技术,现在全给10万块的车配上。
你想想看,一辆不到8万块的车,纯电能跑90公里,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超2000公里,百公里亏电油耗只要2点多升。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平时上下班通勤基本不用加油,周末想跑长途也不用担心续航,这不就是普通老百姓最想要的吗?
合资品牌这下可慌了神。
大众的帕萨特插混版紧急降价3万,丰田的卡罗拉双擎也搞起了限时优惠。但问题是,他们的技术跟不上啊。人家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已经做到纯电续航200公里了,而合资品牌的混动系统还是那套"油为主、电为辅"的老路子。
消费者又不傻,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价格更实惠,一对比就清楚了。
比亚迪这波操作背后的意图更狠。
表面上看是降价促销,实际上是用技术平权来重新定义行业标准。以前大家觉得10万块的车只能买个代步工具,现在比亚迪告诉你,10万块也能享受到智能化、电动化的所有好处。这一招把整个行业的门槛给踩到地板上了,逼着其他车企要么跟上,要么就等着被淘汰。
从2025年2月10日秦PLUS智驾版上市开始,比亚迪就已经在布局这盘棋了。
那时候很多人还在观望,觉得比亚迪是不是定价太激进了。
结果到8月,比亚迪单月销量37.3万辆,全年1-8月累计销量突破286万辆。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1.2万辆比亚迪新能源车交到车主手里。
这种增长速度,连特斯拉都被甩得看不见尾灯。
所以比亚迪这波降价到底是真良心还是被逼急了?
从结果来看,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出击。比亚迪用技术优势换来了成本优势,再用成本优势换取了市场份额,最后形成了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个正向循环一旦跑起来,其他车企想追都追不上。
增程式"复活"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黑科技?
要说2025年汽车圈最让人意外的事,小鹏那款续航1400公里的增程SUV绝对算一个。
这事儿放在2023年,估计会被一堆人嘲笑是落后技术。
增程式不就是背着个发电机的电动车吗?
有啥好吹的?
但到了2025年9月,这款车成了各大车展的流量担当,展台前挤满了人。
时间往回拨到2024年11月6日,小鹏在AI科技日上发布了"鲲鹏超级电动体系"。
这套系统到底厉害在哪?
简单说就是把增程器的发电效率提高了一倍。传统增程式车型的增程器就是个小排量发动机带着发电机,效率低还吵。小鹏用上了航天级的涡轮增压技术,增程器体积缩小了三成,但发电功率反而提升到120kW,相当于同级别燃油车的1.5倍。
小鹏搞的这套AI电量分配系统更聪明。
这玩意儿会根据你的行驶状态自动切换工作模式。你在市区堵车慢慢爬,它就纯电驱动,安静又省钱。你上了高速想跑快点,增程器就自动启动给电池充电,保证你随时有充足的动力。整个过程丝滑到你根本感觉不出来切换了动力模式,综合油耗低至4.2升每百公里,比同级燃油SUV省了四分之一的油钱。
这款车解决的核心痛点就是补能焦虑。
纯电车主最怕两件事:一是充电慢,二是续航短。小鹏这车你可以当纯电开,充电桩充满电能跑四百多公里。要是赶时间或者找不到充电桩,加油站5分钟加满油,续航立马恢复到1400公里。从北京开到广州还绰绰有余,这不就是消费者最想要的"又要又要"吗?
有意思的是,增程式技术在2025年翻红,背后是整个市场需求在变。
2023年的时候,大家还在争论纯电好还是增程好,吵得不可开交。理想汽车靠着增程月销破5万,问界M7增程版占销量七成,现在小鹏也加码进来。这说明啥?说明消费者压根不在乎你是纯电还是增程,他们在乎的是这车能不能满足我所有的用车场景。
从技术角度看,增程式的复活其实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2024年之前的增程器还是初代产品,噪音大、效率低、体验差。但到了2025年,新一代增程系统已经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小鹏用的静音增程器噪音只有1分贝,你坐在车里根本听不到发动机声音。再加上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和5C超充电池,这技术含量一点不比纯电车低。
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过了技术路线之争的阶段,进入了实用主义为王的时代。
消费者不再迷信某一种技术路线,而是看谁能给我带来最好的用车体验。充电快、续航长、价格实惠、智能化程度高,这四样你能做到,管你是纯电还是增程还是氢能源,我就买你的。小鹏押注增程赛道,本质上是押注消费者对实用性的需求。
2026年真会出现三大变化?
咱们把时间线拉长点看,2026年的汽车市场会变成什么样?
根据现在的趋势,大概率会出现三个颠覆性的变化。
先说油电同价这事儿。
现在新能源车和同级别燃油车还有点价差,但这个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25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成本已经下降了两成。行业预测到2026年动力电池成本还能再降三成。电池成本降下来了,新能源车的售价自然就下来了。到时候你去4S店一看,插电混动版和燃油版价格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你会怎么选?
用车成本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更要命。
现在油价已经在8块钱左右晃悠了,明年破10块不是没可能。新能源车充电一公里才几毛钱,燃油车一公里要七八毛。再算上保养费用,发动机那套系统要定期换机油换滤芯,电动车基本不用。还有限行,一二线城市对燃油车指标收得越来越紧,新能源车绿牌随便开。这几个因素加起来,燃油车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第二个变化是技术下沉会成为主流。
以前大家觉得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L2.9级辅助驾驶这些都是20万以上车型的专属配置。但比亚迪、吉利这些头部车企已经证明了,通过规模化量产这些技术完全可以下沉到10万级车型。2025年2月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上市,7.98万起售,配备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包含29个高精度传感器。这在两年前根本不敢想,现在已经成了现实。
到2026年,10万级的车标配自动泊车、高速领航、5C快充可能会变成常态。
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这不是科幻是现实。技术下沉的速度比大家想象的快得多,因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已经形成了。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量产再到普及,周期被压缩到12到18个月。这个速度放在全球都是独一份。
第三个变化是全球市场格局会重新洗牌。
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近九成,这数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发布的官方统计。增速快到什么程度?去年同期出口15万辆左右,今年前8个月已经出口了153万辆。德国街头、法国街头、英国街头,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
欧洲虽然推迟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还提高了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但挡不住中国车的性价比优势。
欧洲本土电动车产业链现在还没建起来,电池厂产能只够满足三成的需求,剩下七成还得依赖进口。这个窗口期就是中国车企的机会。到2026年,随着中国品牌在海外建厂、建销售网络、建售后体系,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还会继续扩大。
这三个变化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就一条: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现实了。
大家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不再为技术路线站队,就看你这车实不实用、划不划算、有没有科技感。谁能在这几点上交出满意答卷,谁就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那些还抱着燃油车信仰不放,或者觉得电动车是低端产品的车企,2026年会被市场狠狠教育一顿。
最近网上关于新能源车的争论越来越多,有些问题被反复提起。
咱们挑几个最热门的聊聊。
先说续航虚标这个老问题。
确实,前几年新能源车普遍存在续航达成率低的情况,宣传说能跑600公里实际只能跑400公里。但2025年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现在头部车企的续航达成率基本都能到八成五以上。蔚来ET7实测能跑600公里,官方宣传是650公里,这个达成率已经相当不错了。到2026年随着电池管理算法的优化,再加上固态电池小规模应用,能量密度再涨三成,续航达成率冲到九成完全有可能。
车企也学聪明了,不再盲目追求账面续航数字,而是实打实告诉你真实使用场景下能跑多远。
比亚迪现在给出的续航数据基本都标注了CLTC工况和实际使用场景的差异。这种务实的态度反而让消费者更信任。所以续航虚标这个问题,2026年基本就不是问题了。
第二个争议大的是燃油车会不会一夜消失。
答案肯定是不会。
但燃油车会变成小众选择这是确定的。就像现在还有人用诺基亚功能机,偏远地区、特殊用途比如越野穿越、还有收藏爱好,这些场景下燃油车还会存在。但对于大多数城市家庭用户来说,新能源车已经是更优解了。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
2025年8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五成三,这意味着每卖出去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工信部的目标是2025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对应的渗透率会超过五成。到2026年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高。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会被持续挤压,但完全消失至少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第三个让很多人担心的是电池安全。
这个担忧不是没道理,前些年确实出过几起电动车自燃的事故。
但现在技术已经进步到什么程度了?
2025年国家强制实施了"电池针刺不起火"标准,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都通过了这个严苛测试。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用钢针穿,温度只升高几度,不会起火不会爆炸。
到2026年主流车型用的都是新一代高安全性电池包,不起火只是基本要求,还能做到可换电、可回收。
真要电池出了问题,换块电池比修发动机还快还便宜。宁德时代9月在德国慕尼黑发布的NP3.0技术,在极端热失控场景下能维持1小时以上的稳定动力输出,支持车辆安全驶离。这个安全等级已经超过了燃油车。
还有人担心充电难的问题。
这个确实存在,特别是节假日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的新闻经常上热搜。但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也很快。2025年前8个月全国新增充电桩超过80万个,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达到九成以上。超充技术的普及更重要,5C快充10分钟能补400公里续航,充电时间已经接近加油的效率了。
从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出,新能源车遇到的技术瓶颈正在被一个个攻克。
2026年的新能源车和2023年的产品相比,会有质的飞跃。那些现在还在观望的消费者,到明年可能会发现,你担心的问题基本都被解决了,不买新能源车反而成了不理性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