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开在街上,都能感觉到车市的焦灼感变强。去年全国销量大概在2千万左右(体感/估算,不够精确),这算是个能体现出行业企稳的小数字,可是比起2019年那会,还是少了点儿。甚至有人说,未来几年,汽车的泡沫会同步收缩到一半左右,特别是在传统燃油车市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居然发现我前几天看到一张老照片,是那会儿新车推出来时,销售员打扮得像推销员一样,嘴角带笑,手里还拿块送购车礼包的牌子。那会儿,买车除了车型和价格外,这个礼包几乎是成交的秘密武器了。而现在?你走进店里,他的第一句话就变成了:要不要考虑我们的电动车,优惠大,补贴多。(这段先按下不表)
刚进门,你会发现对话套路变了。不是看中了哪款、也不是预算多大,而是你家用车是不是考虑电的?不用油的钱多舒服。我倒觉得,这也反映了整个产业的变迁——从技术路线到市场推广,越来越多的微信群里都在传电气化即未来。但我常想,电车省了油钱后,后续的电池换、充电桩问题,又不是真的省心,对吧?
其实我觉得,车厂和供应链这块好比厨师和食材的关系。研发就像厨房的厨师,技术、工艺、设计,都是配料。供应链呢?是那些买菜的大妈和菜市场,要保证材料新鲜、货源可靠。比如说,电池供应,去年我某个朋友合伙开的小工厂,告诉我很多电池项目都卡在哪个供应商能稳定供货这件事上。像动力电池这样工业级食材,一个小小的质量波动都可能让菜汤变得苦涩。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没细想过,像锂资源那么关键的原料,居然能牵扯出两个国家的较量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把锂看作摩卡咖啡的浓缩液,它的供应就像咖啡豆一样稀缺且受控制,突然就觉得,电动车爆发增长背后那点硬核背后,还藏着个原料的硬仗。
不过我一直觉得,行业策略不能只盯着未来,还得看今天。比如说,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这句话,不就是在传达——在政策机遇下,资源会优先集中在几家头部企业?这其实和我们开车堵车的现象很像——只要线路塞车,就得让主路车流更优先。
但你会问,这样是不是会造成行业格局固化,让新力量很难崭露头角?我觉得未必。谁知道,这些龙头们是不是在背后,也要不断打补丁,找增长点。比如刚才提到那份条例,可能是要让汽车行业的规矩更规范点,不然乱象多就挡不住行业的长远发展。
嗯,说多了,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在产业集中度提升后,普通消费者会不会更伪自由?明明市场变得更大,但普通用户以为可以选择的范围反而变窄了。
有一次我和修车工聊天,他一脸无奈:油车的日子还得坚持几年,可养车成本,所以我也在考虑转行。他说得很实在。油车的成本其实也没低到哪里,百公里油费估算在8-10元(估算/样本少),杂七杂八的保养费加到一起,养到15公里左右的成本其实不低。
这让我再猜,未来可能很多人买车,不再那么在乎买哪辆,而更关心用得爽不爽、钱花得值不值。这也是我有点嫌麻烦的原因——汽车,谁都喜欢便捷,但实际上,要搞懂性能表、续航、充电速度这些,真的费脑子。
说到技术,我始终觉得,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搞得扯得很远。据我身边的朋友说,搭载组合的驾驶辅助,能帮你省掉一大半心力,但真正成熟的:还得深度学几千小时的视频数据,仿佛一只训练有素的帮手。我记得一份测试报告,自动驾驶在复杂市区的表现大概只有40-60%的成功率(估算/样本有限)。这远不如我们想象的开一下就能用全责。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数据让我印象深刻:某品牌新车,搭载辅助系统后,整体成本增加了3%左右,但给用户带来安全感提升了50%(估算/主观感受),但我总觉得,这个50%是不是太夸张了?
你们有没有想过,技术升级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成本——研发成本、测试成本、法规成本,甚至某些零件的重复开发。就像开车,原本一块轮胎能算是投入,但为了那些智能传感器和云端连接,总得多花点钱。
说到离题一会儿,我刚才翻书架,发现一张老合影,是我那会儿实时,跟一帮同行站在工厂门口拍的。微微一笑的那会儿,油烟味还在空气里飘着——那会儿还不知道,这么多年的努力居然会变成今天的行业调子。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一直在想,未来十年,汽车行业最大变数是不是会是谁能把科技做得更接地气?——要不我们曾经小时候的梦想:开着飞天汽车,像科幻片一样,恐怕还得等很久。你觉得,智能能真正落地,是变成一台会走会感知的汽车,还是变成一套让你生活更轻松的系统?
这个平凡的问题,其实最折磨人。你会怎么选? 就像我开那辆旧的代步车,虽没智能,但每次启动,心里都觉得踏实——你觉得,那些未来感十足的科技,会不会变成多余的负担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