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帕萨特Pro最近的起售价大概在21.68万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当然具体还得看配置和区域,不同经销商可能会有点差异。讲真,这价格摆在那儿,想和豪华品牌的竞争,得有点谋划。
说到这,我突然好奇,为什么合资车在性能和价格的战略上,好像越来越明确了?以前只追稳不追快。现在反倒是性能提升+性价比,成了战场主角。你能想象,一台车不到14万,零百竟然能逼近高尔夫GTI?这是怎么做到的?供应链背后背了多少功夫,难道就是那几个发动机变得人人都能用?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大众的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熟了。比如那款2.0T EA888发动机,之前用在途昂Pro身上,现在逐渐走遍整个渠道,像个限量款被放宽到普通家用车。只不过这个放宽带来的是成本降低,但硬件提升了,车子就是能快点跑、钱包又不大瘪。
还记得我之前跟修理工聊天,他说:大众这个发动机,真是‘洗三遍‘的好料子,跑得快,耐操,改装空间大。这就像咱们吃饭,把菜煮透了,才香。可偏偏,很多人就是嫌麻烦,觉得改装很麻烦,还不如买个完美的性能车,直接开走省心。这是不是也是大众降价,降低门槛的一部分原因?把性能灌到普通车里,简直是一石二鸟,有多少年轻人会买账,难说。
我刚才还算了算,按平均来说,如果一台GTS版本,配了2.0T发动机,百公里成本估算大概在1.2元左右(体感/估算,少量样本数据),连续开个五年,油钱差不多得六万多。算算,点燃赛道情怀的还能省不少零花钱。
但我还在想,车厂这么做,是不是又一场平衡术?性能想冲高,但成本又不能爆炸,市场情绪又在变化。你不觉得吗,很多人买车,第一考虑的,还是好用+心理满足。比如说,朋友买了那台13.99万起的凌渡L GTS,他说:这个价我能接受,零百6.98秒,跑个山路也不慌。比起同价位的电动车,动力感明显更实在。
说到对比,我觉得最明显的差别,是传动系统。就像咱们开车,手挡和自动的区别。GTI用那套运动底盘+高功率引擎+软体调校,就像跑车的肌肉感;而凌渡L GTS可能会走更大众化的调校路线,偏向运动感+舒适性的平衡。
这就让我思考:是不是因为研发的调校难度降低了,技术门槛变低?就像煮饭一样,从多炒点料变成只要火候控得好,就能做出差不多的味道。
我也意识到,一些硬件配置还差点意思。运动悬架、变速箱这些,可能还没有像GTI那样到位。我不得不说,市场里故事越讲越多,但硬件感受还是要靠实际试驾体验——这也难怪,毕竟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一眼瞧出底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性能车会像手机升级一样,靠软件刷一刷就能缩水/升华?还是说,硬件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底牌?
就个人观察,合资品牌在这个价位区间,最大优势,是技术成熟+售后保障。像上汽大众这次终身质保的承诺,就是在他强由他强,靠待遇赢——我猜,这招其实挺买感情的。你还记得,我以前用过一句话,保养贵不贵,关键看套路,但大众的这套终身保障,跟套路挂不上钩。
噢,对了,忘了说,还有个小细节——我随手拿起一张厂方发的宣传单,发现他们强调,这次GTS车型都是全系标配运动底盘——其实就是让车感觉快,你知道,这点很重要。在市场上,真的感觉出多快,远比实际多快更有用。
不知不觉,想了挺久。你觉得,将来性能和价格会不会一块变,也就是说,越来越多像凌渡L这样性能亲民的车,真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些高端硬件,是否会成为限制因素,或说,是厂商别无选择的牺牲品?
反正我查了资料——但没细想过——也许未来几年,这个性能平价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只是,是否会像快递员送件一样,大家都能骑得快、跑得远?
你有什么想法?这些敢想敢做的汽车,是不是也意味着,更多年轻人,能用更实惠的钱,追逐心中的赛道梦?还是说,最终还是要有个门槛让车子不失控呢?在这个价格区,性能到底还能走多远?
全部评论 (0)